【最新】风雨天一阁读后感(一)

2022-10-12 01:0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风雨天一阁读后感(一)》,欢迎阅读!
天一阁,读后感,风雨,最新

【最新】风雨天一阁读后感(一)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 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近于苛刻的祖,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近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 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近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 血战前行的历史 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 功于马背的秦始皇 威振于殊俗 ,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 长乐未央 ,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 长城 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 梅妻鹤子 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 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 耀武异域,劳民伤财 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 乾嘉学派 ,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欲坠的夕阳,多少悲怆尽在一片如死的寂静中.天一阁,是否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否是一个时代痛苦悲凉的结束?

满楼黄纸,诉不尽满腔悲怆;千古兴衰,皆溢于尘埃之上.天一阁的悲凉早已如远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经历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墙才能成为沟通的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9659509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