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2022-08-30 07: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欢迎阅读!
古诗词,简析,意象,内涵,常见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范文大全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

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

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

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杜鹃 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顾况《忆故园》 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郑思肖《怀归》

5.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刘禹锡《竹枝词》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孟浩然《登万岁楼》

6.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罗隐《陇头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范文大全



陇水寂寥传恨,淮山宛转供愁。(苏迥《雨中花•怀刘改之》

9.雁 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

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张继《晚次淮阳》

10.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

方能便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 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 11.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

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蒋捷《一剪梅》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古乐府《西洲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

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2.折柳 在唐宋的诗词中,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

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刘绮庄《杨州送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20.春草(芳草) 《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

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

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范文大全



有时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李白《寄远》 寒雁春深归去后,出门断肠草萋萋。(王昌龄《出塞三首·三》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南湖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22.浮云 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

君王。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杜甫《哭长孙侍御》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25.月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

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 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

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

4 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

味。

除了以上三种习惯性的涵义外,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a2ee326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