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芒种习俗菱放榴红是芒种

2022-06-06 16:0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4节气芒种习俗菱放榴红是芒种》,欢迎阅读!
芒种,节气,习俗



24节气芒种习俗:菱放榴红是芒种

在一些农历书中,对“芒种”的记载更为明白,比方“斗指己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按现在的话,就是“芒种”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翟等。“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过了芒种,不行强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按气候学上划分四季的标准看,“芒种”前后,全国大局部地区为孟夏、仲夏之交季节。不过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头进入梅雨期,雨水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这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点的季节。 进入“芒种”季节,我国绝大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所言忙收,是因麦已成熟,若遇连阴雨天气,甚至冰雹灾难,会使小麦无法准时收割、脱粒而导致倒伏、落粒、穗上发芽,烂麦场等。致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怎能不让人揪心。“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就说明麦收季节的紧急气氛,必需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

所言忙种,是因夏种作物如夏大豆、夏玉米等可生长期有限,为保证到秋霜发生前收获,须尽量提前播种或栽插,方能取得较高产量,所以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之说。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




即使遇上干旱,也要乐观抗旱造墒播种,切不行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所言忙管,是因“芒种”节气后,雨水渐多,气温已高,春种的庄稼如棉花、春玉米等已进人需水需肥与生长顶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否则,病虫草害、干旱、渍涝、冰雹等灾难同时发生或交替消失,春种庄稼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此季节,南方的双季晚稻,要特殊留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旧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作好生长后期的治理。

“芒种芒种,样样都忙”,为不误“芒种”这个至关重要的节时,长期以来,农人们还总结了很多农谚理语。反映长江流域农事状况的有“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芒种插的是个宝,夏至插的是根草”。反映黄淮流域农事活动的有“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在贵州则强调“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在西北地区,则流行“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这些先人才智的结晶,至今在各地的农业生产中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行送”的说法。此话告知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在江西有谚语云:“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反响的是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




其缘由是夏季气温上升,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散发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充满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芒种”节气,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间治理,更要留意增加体质,避开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因此,“芒种”季节的养生重点要与当时的气候特征相适应,精神方面应当使自己保持轻松、开心的状态,切不行愤怒愁闷。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承受阳光照耀,中午小睡一会儿不仅能缓减疲惫,更有利于安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a426af0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4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