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

2022-07-01 18:3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中国,面临,挑战

中国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

摘要:中国的人口、资源和气候构成了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土地和水资源退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战略意义。中国的环境污染达到极限,建设生态文明已提到议事日程,绿gdp的推出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口;气候;生态环境

当今中国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用当下一段语言来描述国家生态环境现状为:人口多,自然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按照这一观点的脉络笔者加以展开。

一、人口和自然条件

20051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达到13亿,按人口专家估计最近未来还将年均增加8001000万人。地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使人口形势更加复杂化。在占国土面积72%的西部地区仅仅居住着总共29%的人口、创造13%gdp。而占31%面积的中东部地区居住着71%的人口。并且人口密度越向东部越高,特别是沿海各省,如江苏省每平方公里达700人以上。

气候是评定一个国家自然条件优劣、是否适宜居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在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绝不是短期的。面积占52%的国土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

19932003年的10年间,由于气候改变引起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约2500亿美元①。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经常干旱的面积显著地扩大到了20003000万公顷②。每两年遭受一次水灾的破坏。在2004年,由于气候灾害造成了2750万公顷农作物减产(近1/4农业用地)。其直接经济损失共计达到了110亿美元③,约1/3是由旱灾造成的,其余2/3是由水灾造成的。

这就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条件特点。至于资源,总体上比较丰富。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占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占第四位,水资源占第六位等。但是,资源折合成人均时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可利用矿产资源这一指标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8%耕地面积则在40%以下,资源在25%左右。

土地和水资源退化。中国占全世界耕地面积大约9%占地球水资源总量6%但是中国却居住着地球上22%的人口。耕地和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领导高度关注的中心议题。加速推进现代化,可预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大提前,将加剧耕地不足和水资源匮乏问题。耕地缩减近年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统计资料中。2004年耕地面积(与1996年当时公布的农业用地的面积和组成的最新数据相比)缩减了大约6%,合计76万公顷。按人均计算缩减将近9%曾经属于4000万农民的农业用地被用作其它用途④。

近些年来粮食总产量在持续减少(由1998年的5.123亿吨减少到4.307亿吨),粮食安全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是4.7亿吨。政府更为严格地控制耕地的利用。2004年撤销了70%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把被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村。

从另一方面讲,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把水资源利用推向能够达到的极限(从19972002年城市水的需求增长了30%

西藏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这里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8m3(即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0余倍,差不多比最缺乏水资源的上海市多2000倍)。同时,由于水资源在西藏分布极度的不均衡,该自治区居民极度缺水,273万居民中有47万人缺乏必需的饮用水。类似的情形在其它地区并不鲜见。


同样感受到水资源不足的还有工业发达的南方,比如广东省,有3040座城市缺水⑤。全国669座城市中的整整400座城市饮用水不足,其中的100座城市饮用水严重不足。估计缺口在400亿m3即需水量的7%左右。

审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保障的可能性,就不能不注重资源利用的效率。中国每单位gdp消耗的水比世界平均水平多4倍,能源消耗多3.4倍。这样,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按人均计算)更加重了低效利用。成为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环境污染达到了相当程度。生态灾害存在于中国更大空间范围,例如有沙漠化趋势的170km2占总面积18.2%的国土,影响约4亿人的生活条件。每年由于沙漠化损失估计650亿美元。荒漠是危害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的发源地。天然草场的退化被认为是严重的灾害,从某种程度上讲,90%的草场都有退化的趋势。

造成这些生态灾害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的非理性活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破坏耕地周围大片植被;开垦坡地等等,这种活动无论是建国后的一段时期,还是早在建国以前的历史时期都持续存在。

二、环境污染加剧

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003年是460亿吨)在世界占据第一位,超过生态系统正常自净能力达60%以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003年为2.58万吨)超出80%,超过了环境的自洁能力。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原因,约有1/3的国土和一半城市受酸雨的影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132.5亿美元⑥。温室气体主要成份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仅次于美国。中国每单位gdp排放量比工业发达国家高4倍。 最令人担忧的是饮用水源的污染状况:在水资源总体匮乏的背境下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乐观地估计,为了二次利用澄清的废水必须用20倍的水量来冲释成干净的高含氧量的自然水,这主要取决于水的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全国大约70%的河湖或多或少地存在污染。由于使用了不洁水给工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是最重要的是饮用水资源污染的逐渐恶化。目前有超过3亿的城镇居民使用对健康没有安全保证的水。其中6300万人饮用含氟量高的水,3800万人饮用水含有各种有害盐类,1100万人使用染有血吸虫病原体的水⑧。 国内许多城市饮用水面临着很严峻的形势。根据对环境状况调查,500个城市只有32.33%排出的日常生活污水得到净化;193座城市没有经过任何净化排入贮水池;163座城市日常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回收再利用⑨。中国近海也发出了警报。2004年中国海洋专属区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面积扩大了2.7km2达到了16.7km2黄河和长江每年携带总量达1145万吨污染物注入沿海⑩。中国生态形势十分严峻。

三、问题的意义和解决的途径

国家环保总局专家2004年对各地进行的调查做出了生态损害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的评价,其结果为gdp513%。至于环境状况,则每年大气和水的污染损失数据更接近实际,可能是gdp48%。在这一点上必须注意到,这还只是直接的生态损失。从间接生态损失统计修正损失这个指标有可能扩大好几倍。

党的十七大作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报告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性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区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


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今日中国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济有了一定规模后,现代化建设更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特别需要明确一种认识:社会层面的发展,其中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都应成为对各级政府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af24fec55270722182ef7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