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纳西族独木舟的缘起及其社会形态研究

2023-03-16 05: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泸沽湖畔纳西族独木舟的缘起及其社会形态研究》,欢迎阅读!
纳西族,泸沽,社会形态,独木舟,缘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泸沽湖畔纳西族独木舟的缘起及其社会形态研究

作者:尚丛丛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

要: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有着长江、黄河这样雄伟的母亲河,以及蜿蜒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还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而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 关键词:独木舟;纳西族;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149-01

一、纳西族独木舟的由来与构造

舟,是古人对船的通称。中国造船的历史比造车历史古老,《世本·作篇》:共鼓、货狄作舟;《山海经·海内经》:番禺作舟;《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古纳西人在山河间积累了丰富的舟船索桥经验。泸沽湖与世隔绝,湖中的唯一交通工具是纳西人独特的独木舟,在当地称为猪槽船。最先记载猪槽船的文献是清代道光《盐源县志》民挎巨木中空,桦短以济,曰:猪槽船。猪槽船,摩梭语称:日故,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而成,长4-5米,宽0.8-1 m,因其状如一只长长的猪槽而得其名。

纳西族独木舟每一只都要用一棵树,挖凿而成,工艺十分讲究,从砍树到最后成船,全过程都要十分小心,否则可能就会前功尽弃。一百多年前,在这里砍树造船就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般理所当然,但后来居住的人多了,过度砍伐,能够用来造船的大树越来越少,人们只好到金沙江边的高山峡谷之中寻找这样的古树。随之产生了专门制造独木船的工匠。这些工匠都是居住在山上的傈僳族男子。最初是他们在渔民们的指挥下造船,后来他们倒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而生活在湖边的人造独木舟的技术却慢慢丧失了。

一般说来,造独木舟要选直径在一米以上,长度在五米、甚至一二十米以上的大树才行。选树造船的经验要靠几代人积累而成,傈僳族在为纳西人造船前,选好树:第一件事是烧一炷天香,用虔诚的心祭拜神,并请神原谅毁坏他的树木的过失,然后再挥斧砍树。把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造好在离开大山之时,再次点香,拜谢神赐给人们船只及幸福的生活。然后把船从峡谷之中拉到平路,再运到湖边。有些胆大的就直接放到金沙江里顺流而下直到石鼓渡口再拉到岸上,用车运送。

纳西族独木舟即属于头方尾方,没有起翘,几乎是平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独木舟基本保留了纳西人独木舟的原始形态,稍加改进,舟的两侧加木板,使其容量更大,也更加安全,接近船头、船尾三分之一处各有一块木板,便于人坐。 二、纳西族独木舟传承的纳西人社会形态

猪槽船与纳西人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不解的情缘,这是普通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创造性体现。生活在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保持着世代相传的传统农耕生产,农耕之余捕鱼,饲养家畜以补贴家用,这样的生产、生活、劳动方式历经数千年变化不大,此外地域闭塞,同质的民族文化较为集中。猪槽船不仅用于捕鱼、捞虾、捞猪草等生产劳作,而且还是沿湖阿肖定婚的重要道具。以上诸多的用途都有一个共性,即是猪槽船历经千百年始终没有淡出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人们一直在使用这个生产工具,劳动工具,生活工具。

如今的猪槽船仍是当地人捕鱼的主要劳动工具,但其作为交通工具的实用功能已渐渐弱化。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里的猪槽船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猪槽船在旅游者看来更是纳西人文化的象征之一,传承纳西文化的载体。猪槽船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象征和民族风情的代表,是旅游者必不可少的体验项目之一。 三、纳西族独木舟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

泸纳西族独木舟之所以沿用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闭塞的地理位置,固定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纳西族独木舟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都基本维持了原状,原因何在,其未来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传统工艺文化的衰退从数量方面看,既有生产地的减少,也有生产者的减少和使用者的减少,即规模的总体缩减。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工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采用现代工业生产原料及生产方式,可能就是突变性的变化。目前,国内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仍以博物馆为主,博物馆是从文物收藏的角度进行的,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命名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其中一种形式;立法式保护;

讲到保护,最容易想到就是送进博物馆或者通过旅游业开发,殊不知博物馆留的住传统工艺文化的物质载体,却很难传承这种工艺文化,通过旅游业开发如若把握不住度,很容易造成传统工艺的变异。本文认为对纳西族独木舟传统造船工艺最好的传承就是保持使用的态势即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继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即便有改进,也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金秋鹏.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b36900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d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