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把根留住

2022-05-26 05:0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把根留住》,欢迎阅读!
德育,留住

德育,把根留住

——对学校德育工作着眼点的思考

一、

每当年终征求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满意度时,总发现德育部门的满意度排名较后;平时与同事们交流时,也总感觉同事们对德育工作的“建议”最多;询问学生对政教处的看法,一句话概括:去那儿都是被“批评”的。学校不满意,教师有看法,学生有意见,这样的评价虽然有点“过份”,但也算是一种“现实”吧!

可是,看看我们的付出,哪次德育活动,不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声势浩大的开展,兴师动众的检查?哪次德育活动,不投入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更何况每天都要处理的那些琐碎而繁杂的小事,-------,为什么我们做了这么多,却换不来学校、老师、学生的满意呢?

反思其中的原因,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着眼点出现了问题,我们开展德育工作,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心灵感受,而是根据上级要求、宣传形势、规范条例等纲目性的内容来组织开展。这样的德育工作,自然离学生的经验、情感、思想比较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评价也就情理之中了。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就必须把德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自然生活状态上,从学生的自然生活入手,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意识,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才是真正的德育源头。



二、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样的道理,没有生活的德育同就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本来就是一体,生活是德育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德育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 的。所以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生活出发,这首先意味着德育工作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否则,这样的德育工作只能使德育变成了知识教育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把德育异化成智力训练,将德育工作看成是“道德应用题”的解答。他割裂了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累积形成的美德和规范,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这样的德育工作,由于起点的错误,其“终点”也是注定的:这种德育工作基本上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无关,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我们所要开拓的是感情,而不是感情的知识; 我们所要拓展的是意志和意愿,而不是意志和意愿的知识。

把学生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不是将德育消解在生活里,不是知性地将学生生活分割成智力生活、情感生活等生活碎片,并从中截取理智的或情感的


碎片作为德育的出发点,而是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出发,把学生生活中所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工作的切人点。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贯穿于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与道德,体验道德生活,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进而将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悟化在生活之中。如果割断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德育的命运可想而知。杜威就说过这样的话:“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以学生自然生活为着眼点的德育,他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使学生在的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在道德概念的演绎、道德思维能力的开发中实现自身的成长。“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因为我们不能在生活之外学会生活,而只能在生活世界之内生活着学会共同生活。

三、

学生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德育所依托的生活既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从学校教育的范围看,学校生活没有真空,所有生活都与道德相关,都有德育意义,他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还将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一种终身德育。他不需要像传统德育那样在专门的课程与时间教授道德,而在另外的课程与时间里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或自觉不自觉地于着违背道德的事情,他要求人过道德的生活,通过过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大可进行如下的操作:

1、让学生走进课堂,从课堂中丰富道德体验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在课堂中进行德育工作。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说,怎么做,更要关注他们在生活中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因此在语文课,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强化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数学课,通过计算、推理,培养学生严谨的人生态度;在社会课,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科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科学规范的实验意识以及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科学态度;在活动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心理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班会课,结合班级、专业与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感恩意识等专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的沟通和交流等。我们坚信: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儿童一定能在分析、


收集信息、设计活动、扮演角色、观察、编辑报刊、绘画等各种各样的课堂生活中自由地汲取与生长,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田里就会播下一颗的道德的种子:善良、诚实、公正.

2、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德育内容

既然我们把德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自然生活,那么我们就应该勇敢地为学生打开生活的窗户,让他们用自己的判断力、想象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那么,学生对于自己用眼睛发现的德育内容,将更加感到真实可信,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科书上的内容也将更能贴近他们的心灵,更加容易地被他们所接受。 比如校园的公共环境卫生,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懂得什么叫公共环境卫生,但在实践中,却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些身外之事,可当老师提醒学生睁开思索的眼睛去操场上、角落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原本在他们眼里是那么正常、自然的现象,现在却仿佛一下子变了颜色:角落的垃圾堆散发出恶臭、乱丢纸屑的人时常可见……目睹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股气忿之情,此时此刻趁热打铁,又何愁德育没有实效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借助社团、共青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广阔的舞台。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让我们眼睛向下,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变得更真、更善、更美,道德之花也定能在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处处盛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b3c98840975f46526d3e1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