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电梯安全运行及维修管理

2022-12-26 18:4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铁电梯安全运行及维修管理》,欢迎阅读!
电梯,地铁,运行,维修,安全

地铁电梯安全运行及维修管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车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面交通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市政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刻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地铁电梯系统的日常维修与管理,也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关键。

关键词:地铁;电梯;维修保养;安全运行;管理



1 地铁电梯系统维修保养内容概述

地铁电梯系统是实现为乘客创造一个往返于地面和地铁列车间的摆渡运输工具,是实现提升地铁客运服务质量和水平,保证乘客无障碍、安全、舒适出行的必要公用设施,主要由自动扶梯、无障碍乘客电梯和轮椅升降平台组成。作为特种设备的电梯因其设备功能的特殊性,其维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乘客的搭乘舒适度及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关系到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做到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保质保量地维修和保养,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维修作业分为故障修、定期修和专项修三种。进行作业时,必须遵循运营业主施工管理规定,妥善办理相关的作业手续,做好必要的现场安全防护工作。 2 自主独立维保模式的优劣分析

自主独立维保模式是指在地铁电梯安装、调试完毕,试运行合格并经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监督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合格证后,方可移交至地铁运营公司,由地铁运营公司全权负责其运行、保养、维修工作。

这种维保模式的优势在于:地铁运营公司作为地铁交通系统的实际管理执行机构,其职能涵盖了包括地铁电梯系统在内的所有地铁运行子系统,在电梯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方面容易全盘考虑、统筹安排,责任可落实到具体人员,责任界定明确,有利于扩大地铁运营公司的职能范畴,增强地铁运营公司的独立性。这种维保模式的缺点在于:安全监管和维修需要独立设置,可能造成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维保部门人员编制过度膨胀,工作量不够均衡,形成人浮于事,互相推诿责任的不良局面,进而导致日常维保工作质量的降低。一旦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紧急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其次,作为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独立的职能部门,维保部门势必要求大笔经费投入保证供应大量的日常设备及备品备件,如果缺乏有效的财政核算监督机制,容易造成地铁运营财政资金的无谓流失。 3 联合维保模式的优劣分析

联合维保模式是指设备维保主要由运营业主和维保商共同完成,业主通常全面介入设备维保过程管理,包括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协调、检查落实和维修配件费用的管理。 根据运营商与维保商之间责任划分的不同,联合维保又包括两大子模式:

1)设备维保的主要项目(如基本耗材替换、常见技术问题的处理)由运营业主完成,维保商仅提供部分人员及核心技术力量支持,并承担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子项目维保工作; 2)运营业主仅负责设备日常基本保养,维保商负责其他维保作业,包括所有耗材替换及相应技术问题的处理。

第一种子模式中,运营业主需要承担的维保责任多于第二种子模式,相应在第二种子模式中,维保商承担的技术风险和责任也多于第一种子模式。

这种维保模式的优势在于:运营业主与维保商通过事先谈判均衡分配日后地铁电梯运营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风险,承诺相应投入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资源并保证其时效性,便于资源共享与整合,可有效避免运营商与专业维保商甩手不管日常维保的尴尬局面,降低风险。

这种维保模式的缺点在于:电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分别由不同的维保主体负责,维保人员缺乏对设备运行状况的连续性认识,容易造成设备检修工序的脱节,进而导致维保人员很难有效跟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营商与维保商联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地铁电梯系统的基本安全性,然而对乘客电梯、自动扶梯系统的寿命周期影响仍然较大,维保技术盲区随之增多,相应的潜在危险性也随之升高。 4 外包维保模式的优劣分析

外包维保模式是指运营业主授权具有相应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资质的外包维保商全权负责


设备维保工作,包括每天定时派人巡检、记录设备运转状况,响应、处理所有地铁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供应安装替换所有设备耗材。

根据业主管理力度,外包维保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不同的子模式:

1)由维保商执行一切地铁电梯系统的具体维护保养修理工作,业主对维保过程进行调度、监控、检查,并全权负责维保所需配件材料的供应管理;

2)由维保商整体包干地铁电梯系统所有的维护保养修理工作,包括负责调度维保检修相关人力资源,执行日常监控检查,采购供应维保所需一切耗材设备并负责安装调试,使之正常运转。运营方原则上不介入维保项目过程管理,只对维保项目的工期、质量、费用进行综合控制管理,必要时出面协调关键事务。

这种维保模式的优势在于:维保商负责综合统筹地铁电梯设备质量管控维护,有利于在地铁电梯设备的维保期内组织各类供货商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因其专业且维保人员熟悉设备原理、性能和常见疑难问题,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维护成本保持设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处于较高水平运行状态,备品备件较之运营商自主维保模式与联合维保模式更为齐全。另外,省会城市电梯维保服务市场相对成熟,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维保商或大型生产制造单位综合实力均较强,能够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相对较为合理的报价。

这种维保模式的缺点在于:运营业主全权授予外包维保商日常维护、修理、保养地铁电梯系统的权力,甚至从不过问维保项目过程发生的种种材料支出和技术措施,一方面固然体现了运营商对维保商的充分信任,节省了大量管理精力,另一方面,不利于运营方专业人员成长,客观上也为电梯维保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有效控制带来了一定风险。因此外包维保模式需要一套完善的财务审核机制作为辅助措施,方能修补相应管理制度的漏洞,避免令运营商遭到不必要的损失。

5 地铁电梯系统运营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适用的维保模式初探

地铁电梯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至关重要的客流疏散使命,相应地也承受着空前的人流压力,因此除非设备出现严重故障或安全隐患,均应适应地铁每天工作 20 小时,每年 365 天连续工作机制。如果维保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平日积累的安全隐患终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一天。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不例外地具备市政工程的一般特点:流动使用者数量最多,折旧损耗率最高,相应维护保养要求最苛刻。时间流逝,地铁电梯系统必将近黄昏,关键设备折旧率将达到警戒水平,要求实施一定程度的维修保养及适当的耗材替换,以延长电梯系统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投资摊销比例。

必须承认,从长期角度来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任何人造工程构筑物一样,拥有生命周期,随着地下建筑工程及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更新及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迁,地铁电梯系统不可避免地必将走向衰老,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在其整个使用生命周期中和保证安全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如何在不同使用阶段匹配与其运行特点相适应的维保模式,是有效延长电梯系统使用寿命,实现效能最大化的策略保证。 6 运营业主与维保商在地铁电梯维保过程中的风险均衡

任何人造机械的运行都包含潜在故障风险,风险是以一定几率发生的负面事件,它的存在是不以事务操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运营商出于保障地铁电梯系统正常运行的刚性需求,维保商出于赢取业务扩大服务经营范围的刚性需求,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方会合作。电梯维保模式的选择,归根结底是运营商与维保商双方基于不断变化的技术经济状况,对各自所承担的电梯系统运行风险比例的不断分配调整。通过市场行为调节风险分担,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与设施管理的主流做法。 7 结论

地铁运营公司作为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的执行运营方,有必要将地铁电梯系统看作是整个地铁轨道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此高度上向其分配维护保养资源,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其正常运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善斌.浅谈城市地下铁路配套设施的营造与管理

[2]李蔚男,邵红.电扶梯与升降式电梯常见技术参数的比较 [3]彭生霖.轨道交通核心设备部件作用机理与常见技术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b51bb97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