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社会学

2023-01-18 21:2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闲暇社会学》,欢迎阅读!
社会学,闲暇

闲暇社会学

闲暇社会学:亦称“自由时间社会学。研究闲暇时间活动方式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美国凡勃伦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奠定了此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闲暇时间的构成;社会分层与闲暇;劳动与闲暇;闲暇与经济、家庭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的关系;闲暇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闲暇文化特征及工业化、自动化时代的闲暇生活等。

闲暇时间:亦称业余时间、“自由时间”。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经济学家凡勃伦于1899年创用。他认为闲暇是指不生产的消费时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这是从事劳动后身心调剂的过程,与劳动力再生产及必要劳动的补偿相联系。对社会而言,闲暇可以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对个人而言,闲暇可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进行文化享受和创造活动,得到娱乐和休息。

闲暇时间:总量个人或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所享有的闲暇时间的总数。其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群或集团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总量是不同的。闲暇社会学研究闲暇时间总量的内部比例关系、闲暇时间总量的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闲暇时间总量等。

闲暇时间分配:闲暇时间在社会各个阶层或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社会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总量是一定的,是一种有限的社会财富。同其他财富一样,它在社会不同阶层或人群中的分布是不同的。通常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其可能占有的闲暇时间数量越多,反之亦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闲暇时间的态度和利用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闲暇时间结构:各种闲暇活动在闲暇时间总量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关系。不同阶层、人群的闲暇时间结构不同。分析影响闲暇时间结构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人们合理安排闲暇生活。

消闲活动:亦称消闲行为。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种种活动。按照不同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以其对人的作用和价值分为消遣型和发展型;以活动的类别分为观赏类、社交类、自修类、娱乐体育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闲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消闲设施:人们在进行消闲活动时所借助的、必需的物质、文化设备。一般分为公共消闲设施和私人消闲设施。大部分的消闲活动需要以一定的消闲设施为基础。比如体育场、电影院、公园、画廊等。消闲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社会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较多的、较舒适的消闲设施。

消闲技能:个人在进行某些消闲活动时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包括社交技能、运动技能、娱乐技能、观赏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处在不同阶层的人所具有的消闲技能会有明显差异,地区和文化差异也会使消闲技能呈现不同的特色。

休闲文化:人类通过休闲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语言、思维模式、艺术等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休闲主体文化、休闲客体(休闲场所、设施)文化和休闲中介文化。休


闲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现代休闲活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表明休闲活动的展开与人类文化的交融又生成了新的文化层面,休闲文化成为现代社会高效的社会生活和优质的个人生活的重要标志。

有闲阶级:美国凡勃伦用语。指自身不进行维持生存的劳动,但生活水平却远远高于一般社会平均水平的特殊阶级。在《有闲阶级论》(1899)中提出。认为有闲阶级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荣誉和礼仪上的需要,往往过分地休闲和过分地消费,建立一种令人羡慕的有闲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bcd9aa9f4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