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3.10《孟浩然》素材旧人教版

2023-01-02 22:1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3.10《孟浩然》素材旧人教版》,欢迎阅读!
孟浩然,人教,高二,素材,语文



《孟浩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孟浩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作者以深深的挚爱,独特的视角,把孟浩然写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点写出孟浩然的一个“一致”,通过三个“一致”,写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孟浩然。首先,作者通过可以见到孟浩然的古人对孟浩然的描绘,认为孟浩然的体貌特征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给人留下“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其次,作者强调孟浩然极端热爱故乡襄阳的山川大地。襄阳的先贤庞德公,汉阴丈人等隐士的高洁品格给了孟浩然启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隐而不仕是对襄阳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最后,作者写到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认为孟浩然诗的特点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教学目标: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作者闻一多和诗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其中重点是把握作者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的内涵;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迁移领悟的能力。对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加深理解孟浩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德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本文的前两个“一致”,比较好理解。但最后一个“一致”中,有一些知识和见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⒉文中说到孟浩然诗“淡到看不见诗”,突出了孟诗的特征是平淡。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诗歌评论中的平淡显然不是一回事。

⒊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认为“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而由于文字简略和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原因,“庄子的道理”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认为,弄懂了以上三点,也就懂得了全文的内涵。由此,我在教学中把这三点作为重点也是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文化随笔,有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隽词妙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品味涵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对作者的观点,对诗人的人品与诗品做到意会神通。

2比较法。本课中,作者有一些颠倒翻新的说法,看似无理,实为妙论。通过与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对作者的观点和孟浩然诗作的风格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容易并能加深理解。

3讨论探究法。本课难点比较多,而且历史上对孟浩然的评价并不一致。本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学术论文,因为它在行文时语言不追求严密,甚至有夸大之处。因此学生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通过讨论探究,丰富见解,也能在观点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并背诵以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其中《春晓》这首一经入耳便永难忘记的精品让我们在童年时就“认识”了



- 1 -




孟浩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盛开的花园,孟浩然的诗歌就如同这座花园里一阵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的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孟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那么是什么让孟诗有着如此独特的气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导入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师生齐诵为进入课文情境做准备。

2了解作者和诗人孟浩然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性先自邹鲁,家本重儒风”“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后归襄阳,漫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曾入时任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不久返故居,直至终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共写到了孟浩然三个方面的“一致”。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据此分析文章的结构。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个“一致”,其一是孟浩然的体貌特征与精神世界的“一致”,其二是孟浩然与故乡人文精神和历史传承的“一致”,其三是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理出了这个头绪,便看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文章最后两段可以看作是对第三个“一致”的延伸,也可以独立为一个部分。 2)请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概括孟浩然的相貌。

3)齐读第二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浩然的人生选择与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教师示范朗读第三部分。并请学生思考:孟浩然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4探究阅读

1)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是:孟浩然的诗量不多是因为他没有仕与隐的行为的矛盾,虽然在情感上有“羡鱼情”,但他并没有“退而结网”,因此他免除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矛盾,诗的需要减少了,量当然就少了。所谓的“质不多”是指孟浩然诗歌中表现出的才情和才学不够多。唐诗主情韵,宋诗主才学。同时孟浩然人生经历简单,情感波澜也就小,因此质高的诗“总是太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举出其他类似作家的例子,如“生于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太平宰相”晏殊等,作为印证作者观点的材料。 2)作者认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如何理解孟浩然诗的“淡”的特征? “平淡”是诗歌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而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来。有诗为证:“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孟浩然的诗歌往往用出色的白描手法,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于超妙自得之趣。孟诗对自然景物,有时甚至不做具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c30086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c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