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2023-04-03 18:2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欢迎阅读!
斯坦福,观后感,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这个实验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实验,实验里的每个参与者都将自己代入了这个实验中,包括这个心理学教授。扮演囚犯的人和扮演狱警的人都渐渐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囚犯变的越发消沉不懂的反抗,而狱警变得越发残暴越发没有人性,教授也变得渐渐不清醒成了维持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是先看了影评的,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这是一次其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却又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思想冲击。”在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可以说深切的感受了这位网友的评论。

很早前就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路西法效应以及权威心理学,但是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完这部影片才

开始真正有所理解。


影片让人惊讶于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精确的把握,实验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让你感同身受地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逐步走向不舒服甚至于抓狂濒临崩溃,影片到后半段我甚至难受得全身颤抖手抓头发。从平等—掌握权力—确立权威—滥用权力—走向疯狂,一个十八人的模拟监狱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走向了不可控的可怕未知。这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环境何其的相似。

当权力在笼子之外的时候,人们统统都摄服于权威,导致不断地迷失自我,更甚者可能还会以为生来如此,生来就该臣服于权威、服务于权威,这在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中则更可能发生。如果我们还没觉醒,还没意识到自身该有的权利,还没尝试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就像影片里神父讲的,你们想过怎么让自己出去吗?你们想过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吗?你们想过请律师吗?),如果从来没想过或者从来没尝试去改变,那么我们或者我们的下一代,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所处的畸形社会是合理的,那么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就会如实验的结尾一样越来越糟——走向疯狂。就像津巴多说的:“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

确实,惩罚是一门艺术。适当的惩罚可以事半功倍,但如果惩罚用错了方式将产生意想不到的麻烦。

我在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其实大部分服刑人员都不会因为服刑而产生深刻的反省,简单点说,如果不是冲动犯罪、不懂法犯罪,如果罪犯又没有正当的生存技能,那他十有八九是要重新犯罪的。(例如抢夺、抢劫、盗窃、贩毒、诈骗等财产型犯罪)。康师傅主政政法委时曾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监狱要着力降低服刑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并将此作为罪犯改造质量的首要标准。”即所谓的“首要标准”!其实从这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看出,服刑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是比较高的。官方的说法,一般是在10%以内但实际上要比这高很多。

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的三大基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c5acf25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