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可复制也可以收藏

2022-06-12 10:5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体艺术可复制也可以收藏》,欢迎阅读!
可复制,收藏,可以,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可复制也可以收藏

作者:雨田

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第1



但凡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总有第一批勇吃螃蟹的人去尝试收藏,无论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投资一只前景可观的潜力股,最先占得先机者往往日后成为这一领域的收藏权威。

而对于当下刚刚兴起的新媒体艺术,无论其自身概念还是艺术创作,人们对其认识都是崭新的,更何况收藏。当然,一些目光敏锐的收藏爱好者已经率先看到新媒体艺术广阔的收藏前景,纷纷试水入手收藏,但更多收藏爱好者,在其概念及收藏形式尚很模糊的情况下,依旧心存疑虑,选择观望。

新媒体艺术收藏尚处于初级阶段

新媒体艺术当下最鲜明的特征,是浸入性、互动性的体验,使其区别于传统的绘画形式,并且新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往往是多元化的,它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迅速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观赏艺术品的方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媒体艺术将广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结合艺术科技,结合一定人力物力制作出来的艺术品,体现当今时代的发展和风貌。但就目前而言,新媒体艺术的价格却远远低于绘画等传艺术作品,就升值空间而言, 新媒体艺术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收藏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新媒体艺术作品在一级市场的交易性、流通性不显著,处于收藏市场的边缘,而二级的拍卖市场更是凤毛麟角,据悉,现在国内对新媒体艺术做大规模收藏的藏家不过10 人,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收藏效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却在蓬勃发展,从21 世纪初,国内各大美术院校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如2010 6 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艺术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通过跨专业的合作以及邀请艺术家进行驻留创作来推动国内新媒艺术的发展。如今国内已涌现了张培力、冯梦波、郭锐文、洪启乐、王志鹏等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家,他们的一些创作甚至在国外屡获肯定。而近几年来一系列大型展览和研讨会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以物的名义——2014 年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等学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使新媒体艺术越发受到人们重视,

一方面是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力量在不断壮大,一方面是其收藏群体依旧小众,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依旧是一块尚未被开发的价值洼地。

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媒体艺术自身概念非常宽泛、模糊,内部被细分成多个门类,有些诸如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一些艺术家就以作品不能被收藏作为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所以部分新媒体艺术自身就难以收藏;其次,由于概念和形式不确定,藏家往往持观望态度,不敢入手,尤其当目前国内艺术市场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下,让藏家理解这些新媒体本身就有难度,更何况做投资收藏;此外,目前国内新媒体艺术创作也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新媒体作品的艺术水准尚不成熟,除了少数艺术家进行专业性创作以外,新媒艺术大多时候以一种展陈手段被应用在一些展览当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展览的“附庸”。

谁来收藏新媒体艺术

传统艺术品的唯一性实际上限制了艺术品的传播。无论是博物馆的收藏还是美术馆、画廊艺术品展示,都是艺术品的这种唯一性、独占性的体现。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品相比,


它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艺术的传播广度,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广度决定了其收藏具有天生的大众消费倾向,随之而来的是展示界限的打破,不单传统的美术馆,只要具备相应条件的公共空间都可以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收藏场地,如高端酒店、创意空间、私人会所等。

另一方面,专门收藏新媒体艺术的美术馆也有别于传统的收藏机构,国际上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已稳步成熟,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多数美术馆、基金会、大公司参与了新媒体艺术品的收藏运动。机构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学术性的收藏,他们的学术导向使得他们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机构收藏针对的是留住新媒体艺术发展线索。比较著名的机构有:日本ICC、德国ZKM 艺术与媒体博物馆、荷兰V2 媒体艺术心等,这些美术馆大多集科研与艺术创作于一体,鼓励利用科技创作的作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展览交流,并有大量资金进行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收藏。借鉴新媒体艺术在国外走过的脚步,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要获得良性发展,也同样需要有情怀和实力的美术馆、藏家以及基金的支持。

对私人藏家而言,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电,或是技术上需要小心地安装调试,并且由于其技术复杂性也需要长期维护。这相比购买一件传统的绘画或雕塑作品要复杂得多。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芯片、电脑软件快速地更新换代,在数年前还难以实现的艺术作品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和展览了。电子元器件不断微型化,开发成本不断降低,也使很多新媒体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体艺术品不仅仅只适合于机构收藏,除了维护费用极高的大型装置作品,也渐渐发展出适合个人收藏的小型作品。

复制与收藏并不矛盾

传统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其一旦进入收藏,尤其是私人收藏,便很容易消失于公众的视野,而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复制性恰恰为它价值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可能性。艺术品的传播性将来会取代以往对于艺术品唯一性的判断。拥有者的广泛性,同时也带来了价值的广泛传播。因此,新媒体相对于传统架上艺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架上艺术藏的唯一性特质,从而体现出新媒体艺术可为大众直接消费的特质。

而对于大部分收藏者来说,新媒体艺术之所以传播力广泛,得益于它的可复制性,而可复制性则无疑会带来艺术品的贬值。试问收藏一张可拷贝的光盘,如何保证日后的升值?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参考版画艺术的收藏,版画艺术同样是一种“可复制”的艺术但刻板只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段,版画为了保证其收藏的珍稀性,就引入了“限量版”的设定。即版画由艺术家亲自授权、签名,限定作品的印数或印张,并在印制完限量数目作品后会毁掉原版,此后,那些限量的版画会随着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走高而水涨船高。

同样道理,新媒体艺术中,针对那些可复制的影像艺术、数码艺术、电脑彩绘艺术等,也同样可以引入“限量版”的概念,以影像艺术的收藏为例,国际上对此有严格的标准。画廊里影像艺术家作品的版数都被控制得非常严格,年轻的艺术家最多只能有7个拷贝,而年长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作品有3 个拷贝。拿去参加展览,都必须有画廊的书面许可才行。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作品的完整性很重要。当藏家收藏的时候,他拥有的不仅仅是这张光盘,还有它技术方面的要求,如用多少声道、什么条件的投影仪、电视的颜色、型号等。此外,最重要的是,藏家还必须拥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和保证书,否则,他无法宣称拥有这件艺术作品。

由此可见,除了机构的努力之外,艺术家也要严格控制自己作品的流转,对藏家负责。专业的艺术家都会为他们的藏家准备一份完整的作品说明手册、专业的效果图、详细的用料清单、


作品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极限等。只有当一件作品从产生、销售、保存等各个环节都变得规范、透明后,新媒体艺术的收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只在于手段和表现形式上,从本质上来说,它的收藏价值依旧离不开其艺术价值,即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无论其手法如何新颖,其视觉呈现、思想表达依旧是评判其艺术高低的核心所在。因而,作为收藏者,除了洞悉新媒体艺术广阔收藏前景外,也需要加强专业的相关知识,不应仅仅因为形式上的“新”而盲目跟风收藏,而忽视作品本身的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d726a55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