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语言特点

2022-03-28 01: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散文语言特点》,欢迎阅读!
鲁迅,散文,特点,语言

鲁迅记事散文的语言特点

山西省康杰中学 柴海军

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或者时代特点。这种文体的特点一是写真实人事,语言不虚构或夸饰,二是记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记事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

鲁迅的记事散文在创作上主要采取现实主义的手法,围绕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用真实的语言记述经过作者自我感情浸染、洗炼过的人和事,以此来反映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变动的某些侧面,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他的记事散文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像《朝花夕拾》集子中的散文、像《我的第一个师父》这样回忆性的记事散文,这类散文是记事怀人的,有着浓郁的乡土色彩和自叙传的色彩,这是鲁迅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顾”,一般来说,不是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主要描写作家的思想经历,家乡的风俗人情。在写这些人物、事件时,作者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展开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折生活片断,做到记事、议论、抒情舒卷自如,亲切动人,语言明快优美,洗炼深沉,平实淳朴,真诚动人;另一类是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这样的纪念悼念性的记事散文,这类散文也是记事怀人,内容绝大多数是悼念逝去的学生、战友和老师的,其中也有回忆性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直接同现实的斗争紧密结合的,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外的社会世相、清末民初的时代风情的批判和鞭挞。如在写《纪念刘和珍君》时,作者激情难以抑止,下笔自有风采,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这类散文语言在平实的背后还有着尖锐锋利,辛辣犀利的特点。

鲁迅在这些散文中创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并有着一定典型概括意义的人物形象。在创造这些人物形象时,鲁迅先生严格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他所深切怀念的人物做如实描写,不虚美、不隐恶,既写出了他们身上的好的东西,又写出他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点,表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劳动妇女长妈妈是这样,历史风云人物章太炎是这样,即便是写他所心爱的学生刘和珍、共产主义战士柔石也是这样。

“他那种敏锐脆辣的滋味多半是文言中特有的成分,但从他的笔下出来的自然就带上了一种个性的亲切的色彩。” 叶公超的这句评价又确实是鲁迅记事散文的一个特色,那就是对古文等传统文化的全面吸收和广泛运用。虽然鲁迅极力提倡欧化的文字,但他自己文字的美却是完全脱胎于文言的。这点在鲁迅的很多记事散文中都有体现。

大量运用虚词是鲁迅记事散文的一个明显特征。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深沉曲折的意思,既能长话短说又别具韵味。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至于”二字若不用,也通,但“黯然泣下”四个字却不能表达尽“黯然……终于泣下”的动态,而这一动态恰恰重现了刘和珍君的情感过程,真切动人。“此后不曾相见”是普通自然的表达方式。然而,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痛悼刘和珍君,苦苦追忆往事,连用虚词“似乎”,“就”显得何其认真!“似乎”二字又传达出了这种信息:刘和珍君并没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没见,也许见了但不曾注意。尤显出刘和珍君的


沉静而不凡。同样的这几层意思,若不采用虚词表达,则不但用字太多,行文也会不够紧凑而显得“薄”,当然无法锁定这种深沉的感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文章语言尖锐犀利,辛辣老到;同时有饱含深情,语浅情深。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文言语言和虚词。这些多彩的语言风格构成了他的记事散文鲜明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33da3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