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谈谈《项脊轩志》“补记”素材

2022-08-10 12:2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谈谈《项脊轩志》“补记”素材》,欢迎阅读!
项脊轩,补记,谈谈,素材,语文



谈谈《项脊轩志》“补记”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中学、大学课本中多有选录。文章先是介绍项脊轩这间小阁子的情况,写作者读书之乐;接着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写大家庭的变迁以及母亲和祖母的往事,这是写作者的不幸之感;然后模仿《史记》“太史公曰”的一段有关自我抱负的议论,抒发作者读书进取的志向;末了(即补记)写项脊轩的修茸和对亡妻的怀念。

文学作品,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索,才能有理解分析进入到鉴赏品位的境界。读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给人们的总印象是什么?不外,一是对亲人的怀念伤感;二是读书做官的志向。把这两方面放在天平上秤一秤,你会倾向于哪一边?多数人会认为是读书做官。我们说如果《项脊轩志》只写到这里,虽然不能不说是一篇好文章,但恐怕成不了像现在这样感人的传世佳作。其奥妙在哪里?

奥妙就在于过了十多年后,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有人认为,“补记”与前文合一,是刻书板时式没有隔开。笔者觉得这种偶然没隔开倒成人之美了。它为我们透视分析留下了余地。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文章写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功名初就,恩爱新婚。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的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的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



- 1 -




悲凉,亦可见出悲。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对于这部分“补记”,作者并不一定是为了文章的完美,而只不过是抒发对亡妻的怀念。因原文写了对祖母、母亲的怀念,那么过了若干年后将亡妻也写到里边,是情之必然,顺理成章。然而,客观上讲,加进了这“补记”部分,才使《项脊轩志》发生了连作者也意想不到的变化。前面说过给人印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怀念亲人的伤感,二是读书做官的志向,很明显言志重于抒情。现在加上“补记”,像在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使文章完全向着记人抒情的方向倾斜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在读者心目中,《项脊轩志》记述作者发奋攻读,成就功名的心志淡化了,几乎完全被为文中所写的对祖母、对母亲、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所感动,以致久久难以忘怀。

归有光顾不愧为抒情能手,他曾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不无道理。中国古代散文,曾出现过三次高峰,即先秦时代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唐中期及北宋的散文八大家;清朝桐城派。总的讲唐宋八大家之后,散文一直处于落潮的状态。明代散文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光辉的结尾,中间一段时间主要是复古与反复古流派的斗争。到明代中叶出现的李梦阳、何景明等为首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认为文章一字一语都要以汉朝以前的为好。与此同时作为反动派而出现的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们注重学习唐宋散文的平正、通达,力求

- 2 -




自然,不落俗套。归有光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强调文中之真情。他的一些优秀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抒发内心感情的抒情纪事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正如钱基博所评价的那样:“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意。”可以说归有光在古代散文发展中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57fd3268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