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特征

2023-03-28 23:05: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代建筑特征》,欢迎阅读!
汉代,特征,建筑



汉代建筑特征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 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 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 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 己基本形成。

一•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 组成部分夯筑技术及瓦的使用是台基的出现成为可能和必然。

二•西汉时,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和穿斗两大结构体系日趋于成熟, 梁架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室内空间,增强了室内采光,这也是建筑 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承重结构的支柱在当时 已被广泛采用,墙内柱及半附墙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顶整个荷载的主体。 无论是独立柱、附壁柱、还是墙内柱,柱下都有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 的柱础石。柱础石的埋深一般与槽基同深。

三、汉代建筑科学在基础处理上的成就。

综上所述,到两汉时期止,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基础的处理上已达到了 一定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

和形态差别分别采取相应的形式。 增强了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

1、基础的处理方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

2、基础墙体的处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 3、基础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说明汉代人们

4、砂垫层的使用,是

对地层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古人对长期建筑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地层土壤性质尤其是砂的性质进 一步认识的结果,进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地层应力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开始有所研究。5、柱和墙结合使用,是对原始木骨泥墙建筑结构的发展, 也是后代砖木混合一一“墙倒屋不塌”结构的基础。柱础的使用进一步增 强了承重柱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也减轻了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对柱根部 的侵蚀。 汉建筑成就

一、 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 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 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 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 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 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 代得到了解决。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

三、 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大 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 墓的地下结构。






四、 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西汉初已开始使用 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

五、 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 与木雕。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线刻,也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甚至还有圆体 的透刻。此外,画像砖、画像石除了表现自身的艺术风格,还和其他墓中 建筑构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艺术理(浮刻、圆雕、壁画等)相配合,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9c82ee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d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