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女默写(自己的)

2022-10-22 15:0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静女默写(自己的)》,欢迎阅读!
默写,自己

一、《静女》理解性默写

1.《静女》诗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 , 2.《静女》中“ , ”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3. 《静女》中“ , ”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4.《静女》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 ,

5.《静女》中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 , 6.《静女》中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是: , 7. 《静女》约会中体现男主人公憨厚痴情的句子是: , 8.诗中点明姑娘与小伙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 ,

二、《氓》翻译



(氓:远离故乡、流连他所的百姓,职业:小商贩)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翻译: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翻译:



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翻译:





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三、翻译方框重点字,解释写在括号里。

①氓之蚩蚩( ,抱布贸( )丝。匪(通“ )来贸丝,来即( )我谋。送子( )涉( )淇,至( )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 )彼垝垣( ,以( )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尔( )卜尔筮( ,体( 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 )我贿( )迁。

③桑之( )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 )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通“ )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 )也。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三( )岁食贫( 。淇水汤汤( ,渐( )车帷裳( 。女也不爽( ,士贰( )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 室劳: ;夙兴夜寐(夙: 夜: ,靡 )有朝矣( 。言( )既遂( )矣,至于暴( )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 )思之,躬( )自悼( )矣。

⑥及( )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通“ 。总角( 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反是( )不思,亦已( )焉哉(



四、选择题。

1.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2.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abd160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