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素材诸葛亮

2023-01-20 07:3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人素材诸葛亮》,欢迎阅读!
诸葛亮,素材,名人

名人素材:诸葛亮

一、名言警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诸葛亮《答杜微书》) 5.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诸葛亮《答惜赦》)

6.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诸葛亮《答法正书》) 7.清浊太明,善恶太分(诸葛亮《论张温被废》)

8.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诸葛亮《兵要》) 9.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诸葛亮《纳言第四》)

10.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诸葛亮《纳言第四》) 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诸葛亮《察疑第五》)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3.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诸葛亮《将苑·将刚》)

14.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诸葛亮《将苑·将志》) 15.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诸葛亮《将苑·机形》)

二、人物事迹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一代贤相,两袖清风,打造三分基业,终四面楚歌,五丈原长星陨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禀赋八斗雄才,九死不悔,十里亭众生。

三、人物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评价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士,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四、范文

【篇一:巧遇诸葛亮】

打开缤纷的书简,追随先行者的脚步,站在历史的河畔上,我在寻觅着卧龙先生的足迹。手持羽扇,身着道袍的卧龙先生似乎也在寻觅着什么,是寻找幼主阿斗的身影吗?还是在寻找蜀国的子民?

先生你可知道你离去以后,蜀国如风雨中的树叶,随风摇摆,摇摇欲坠;如太阳西沉的晚霞,变化不定,转瞬即逝;如一座将要倒塌的大厦,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如早晨弥漫大地的薄雾,在旭日东升一瞬间,蒸发人间。你不禁要问,我在世时,精心治理蜀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蜀国虽比不上魏国的强盛,吴国的富庶,也不至于灭亡得那么快吧?

是的,先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忠于先帝和幼主,以至最后卒于五丈原,然而你一生最大的错误不是错辅了无能的刘氏父子,而是你不知变通,一味死守着刘氏父子。

你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的霸业,而刘备只顾兄弟之情,倾蜀国之兵伐吴,被火烧七百里,最后卒于白帝城。临终前刘备曾对你说:刘禅可辅则辅之,不可辅教你取而代之。而后来你却一直辅佐不可辅的刘阿斗。

刘阿斗只知道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在你六出祁山,几乎快要攻占魏国都城长安时,将你匆匆召回。因此使你错过了大好良机,遗恨终生。

先生你假如不死守着刘氏父子,将刘禅废掉或让其有君王之名,无君王之实,给予很好的待遇,你一定会把蜀国治理得更加强大。凭借你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定能让蜀国子民更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岂不快哉?凭借你的神机妙算,文韬武略,定能北伐中原,直捣长安,统一中原,光复汉室,从此可以结束战争,休养生息,再现“文景之治”,让天下老百姓从此安居乐业,免遭战争之苦。此时刘禅仍是汉家皇帝,你仍然是一位忠臣。只不过换了另一种方法,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瞬间灭亡,一个更加强盛,最后统一华夏。 在定军山上我看见了道骨仙风的卧龙先生,似乎明白了什么........

【篇二:给诸葛亮鞠躬】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小学生作文网t262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ae96b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