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

2022-07-29 22:0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雅俗共赏》,欢迎阅读!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美国拉斯维加的“show”、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马戏、法国巴黎“红磨房”的歌舞等是典型的俗文化;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盛行于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的歌剧、芭蕾舞等则是典型的雅文化。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俗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低俗、通俗、雅俗三个层面。盛行于西方的脱衣舞、三级片等是典型的低俗文化。类似于二人转、相声、小品等老百姓喜闻乐见,与老百姓不隔音、不隔心的艺术门类是典型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以俗为根,以众为本,通俗而不低俗。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是俗文化中的垃圾,不但与高雅文化格格不入,也与通俗文化背道而驰。通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以俗为根、以众为本,在于它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生活。俗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也叫大俗。

刘双平认为,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雅文化源于俗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发源于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戏曲的国粹京剧,原来就生存于民间,属俗文化。1890年徽班进京后,逐步受到宫廷欣赏,经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雅文化。

因此,无论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二者同根同源,发展路径虽异,终须殊途同归,“雅俗共赏”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大雅也就是大俗。

小沈阳的节目形式和内容,是这样的代表,是“雅俗共赏”。 “繁荣高雅艺术”与“二为”方向的搏弈

刘双平说,在中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认真反省一下国有院团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特别是对多年高呼的“繁荣高雅艺术”口号、对“繁荣高雅艺术”与坚持“二为”方向是否有冲突等进行认真的反思。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如:“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作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些论述,实际上是强调文艺工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此相对照,“繁荣高雅艺术”口号就显得十分片面。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不偏离为大众服务的方向,国有院团不仅不会排斥深受大众欢迎的通俗艺术,而且还能找到将高雅与通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融合的雅俗共赏之道。


捍卫高雅艺术也许本身并不是错误,但如果认为“高雅”就是供少数人欣赏的,那肯定与“二为”方向背道而弛。一直以来,“高雅”与“繁荣”事实上的对立关系,说明我们的很多国有院团并没有吃透什么是高雅,以至于自认为就是高雅艺术的代表,居高临下,这才是根本的误区。

“绿色二人转”为何火爆全国

起步于俗,植根于俗,以搞笑为主的本山传媒及其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致力于将“绿色二人转”产业化,在当代中国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面对多年的“低俗”的骂声,本山传媒坚持走自己的路,以雅俗共赏为最高追求目标,一跃成为中国演艺产业的领头羊,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刘双平说,20095月“刘老根大舞台”成功“转”进北京,其后一年的票房收入超6000万,上交国家税收超过1000万,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辽宁民间艺术团作为本山传媒的核心企业,2009年的票房收入近1.5亿,以数倍的优势远远超过任何一家“中直院团”,更是相当于辽宁全省五十多家国有院团票房收入的总和,荣膺“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 “刘老根大舞台”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演艺产业第一品牌,创造了中国文艺界的一个奇迹。

“刘老根大舞台”扎根黑土,坚守本色,“不求庙堂之高,但求江湖之远”,致力于为全国的老百姓送去更多笑声和欢乐,不啻为我国文化产业追求雅俗共赏审美观的积极尝试和成功范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c09b800975f46527d3e1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