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文言实词词义-精选资料

2022-03-27 23:5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揣摩文言实词词义-精选资料》,欢迎阅读!
实词,词义,文言,揣摩,精选

揣摩文言实词词义



考证词义,是训诂学研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揣摩词义提供一些借鉴。 一、以形求义 汉子是表意文字,形与义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利用一些造字法的知识,能够根据字形揣摩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我士,听,无华。――《尚书?秦誓》

华:形旁从言,意义与说话有关。联系文意应是与听相反的动作,故为喧哗。

自朝至于日中及昃弗惶暇食。《尚书?无逸》

昃:形旁从日,意义与时间有关,联系上文“朝”与“午”,故为傍晚。 二、以文解文

任何词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意义上,或结构上与其他词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联系,揣摩、推敲未知词句的意义。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征税(误)

后文有“十年不收于国”,前后矛盾。联系“当室者”的身份,应为“免除徭役”。

2: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 。――《木兰诗》


唧唧:旧注织布声,误。与后面“不闻机杼声”的句子矛盾,应为蟋蟀的叫声。蟋蟀在古代诗文中是一种积淀着伤感情绪的意象,如《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汉古诗《皎皎明月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在古人的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句子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往往有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对举成文”的结构来揣摩词义。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战》

“拘诸原”与“免诸国”意义相反,故“力”与“暂”也应相反,即“轻易”。

2: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课本注为遏止。其实,“清风生”为主谓结构,“白云遏”亦然,遏,停止,而且这样理解这个词,把白云变成了主动者,更能表现音乐的魅力,行文也更加生动。 三、 以事解文

现在试卷中的文言文选段多出自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以记人叙事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事件去解读一些词句。这些事件可以是文中的事件,也可以是史实典故,

例: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或曰迎击,或曰诱敌深入


《楚世家》: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据此看来,“延”应为迎击的意思。 四、 以理解文

理即情理,指人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则、理由、规律等,包括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等。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借:排列)

作者归有光是明朝著名散文家,且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所以不应是“借”。“偃仰啸歌”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排列”则失其风味,应同“籍”是堆积的意思。

2王使屈平造为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把“夺”理解为夺取是错误的。二人皆是朝廷重臣,在礼仪为本的古代不可能抢夺,且屈原是奉命造为宪令,上官也不敢抢夺,应为“更改”和“同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da89d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