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2022-10-06 18:40: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欢迎阅读!
综述,一部分,部分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概述

1.1 规划背景

新余位于江西中西部,浙赣铁路横贯全境,樟吉高速、沪昆高速和大广高速三条高速公路在新余交汇。新余是江西省的钢铁基地,力、建材也有相当基础,电子、太阳能材料逐步形成规模,有明显的交通、产业优势,大量物资在此进出,构成了物流的坚实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省内物流网络重要节点。

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看,新余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近年来新余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新余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交通建设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运输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经不适应城市发展规模和格局变化。在新余新的发展背景下,需要对新余交通设施进行布局规划,使之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相衔接,因此,构建较为完善的交通服务体系,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快发展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今后全市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必须站在新余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研究如何使新余市综合交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紧规划新余市交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同时也策应了新余市对交通建设发展的战略要求。 1.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2.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构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实现交通现代化为目标,服从全省公路水路及运输场站规划,结合现有路网及场站布局、城镇人口分布、区域经济状况、自然条件以及周边地区公路网布局规划,提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新余市交通发展规划。 1.2.2 基本原则

新余市公路网规划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效益为中心,在规划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从构建市内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出发,从全局、整体出发,综合分析,科学比选,实现系统整体上合理、经济、最优。

2、前瞻性原则。路网和场站规划既要满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着眼于适应长远交通需求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采用供给导向型规划模式,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发挥路网和场站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3、协调性原则。路网和场站规划要与新余市地理特点、城镇分布、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与城镇、旅游、通讯、环保、水利等专业规划相衔接,与铁路、水路、航空等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

4、远近结合原则。结合新余市公路发展现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规划区域内公路网布局方案。规划将根据路网


不同层次之间或同层次之中的不同路段的重要程度,系统优化比选公路水路建设序列,提出远近结合的分步实施方案,使规划具有合理的时间梯度和空间层次。

5、可持续发展原则。路网和场站规划应充分考虑交通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规划要与规划区域内山、水、林、田综合治理、资源利用等相结合,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土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3规划依据

1《新余市公路网发展规划》编制委托书;

2《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交通部[90]交计字225号,1990.4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交通部颁,2004.3 4《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05.12 5《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 6《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 7《江西省2020年干线公路网规划》 8《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9《江西省统计年鉴》19912008年)

10、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新余市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 12其它有关材料。 1.4 规划范围、内容与期限

1.4.1 规划范围为新余市行政区划范围,共含1134个乡镇。


1.4.2 规划内容为:公路网发展规划;

水运发展规划; 站场发展规划。

1.4.3规划年限为20082020年。

规划的基年为:2007年。

规划实施阶段:近期20082012年)和远期20132020年) 1.5 规划目标

1、构筑以“五纵五横”为主干线,一般县道和旅游公路为次级干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干线公路的建设,提升省道和县乡公路等级,逐步实现省道一级、县道三级及以上标准、乡道基本三级和村村基本通等级公路的目标。

2、建立起以袁河新余~荷湖馆四级航道为骨架、实现航道等级化,港口装卸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支持保障系统完备化,航运市场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港航船协调发展的新余内河航运现代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内河航运服务。

3、形成与生产力布局和交通运输相适应、与道路交通网络相匹配、与其他运输方式密切衔接的道路运输枢纽网络体系,布置“规模合理、层次分明、覆盖全面、协调性高”的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形态,以满足规划新余市未来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对公路运输站场的需要。


1.6主要预测结论

1.6.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论

新余经济社会主要指标预测值表 1-1

指标 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美元)

2007 114.44 278.12 3200

2010年预测值

119.18 600 3900

2020年预测值

139.14 3800 15000



1.6.2交通需求预测结论

通道交通量的预测值(PCU/d 1-2

通道名称 东西通道 南北通道一 南北通道二(过境通道)

2010 17787 12720 19920

2020 30981 22060 31870



单位:万人次 客运量预测总汇表 1-3

年份 综合增长法 回归分析 平均值

1206 2007

2010 1349 1308 1329

2020 1921 1654 1788



货运规模预测统计表 1-4

发展速度 高速 中速 低速

L 30000 20000 15000

运输站场总规模(亩)

8.7 4.3 1.5



新余市公路网等级结构(2020年) 1-5

道路性质 干线公路 乡村公路 合计

里程(公里)

900 3600 4500

占总里程比例(%)

20 80 100

备注 含高速公路132km

包括村道






1.7主要规划结论 1.7.1 交通区位优势

新余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九铁路傍市而过,袁河横贯东西,樟吉、沪昆、大广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成为全国680多个城市中少有的高密度高速公路通过的城市,构建了新余与“长珠闽”对接的5小时经济圈。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形成了1小时交通经济圈。 1.7.2存在问题

通过对新余市公路、水运、场站的现状分析,发现新余市的交通与经济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

1、公路方面:路网布局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路网等级水平低,线路饱和度大、服务水平低、路面质量不理想,抗灾能力弱;路网等级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公路之间技术标准差距大。

2、水运方面:航运基础设施落后,结构性问题突出;船舶吨位小,标准化程度低;水资源开发对航运发展兼顾不够,存在碍航闸坝现象。

3、场站方面:现有运输站场建设滞后,数量、规模不够,且设计理念落后;站场功能不完善,与之相应的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不能很好的匹配,部分乡镇缺乏应有的客货运站场;信息化程度低与管理手段落后。 1.7.3规划研究

1、公路网规划布局


新余市公路网布局方案为干线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两个层面。线公路网是由主干线公路网和次干线公路网构成;乡村公路网由乡道和村道组成。

1)主干线公路网:由新余市境内的高速公路和省道、重要县道和少段新建公路组成。主要承担新余市的过境交通和境内的重要交通车流,起对外通道和对内集散作用。规划由“五纵五横”组成,长607公里。连接了新余市境内的29个乡镇,约占乡镇总数的85 %

2)次干线公路网:由新余市境内的一般县道、旅游景区路两部分组成,里程合计约为420公里。是县一级的重要干线,作为对主干线的补充,把新余市境内未进入主干线公路的5个乡镇、主要景区连通起来。主要承担境内各乡镇之间的中短途交通和旅游交通,起辅助和集散作用。

3)乡村公路网:由新余境内的乡道及村道二部分组成。是干线公路的补充与扩大,是干线公路向纵横方向的发展与延伸。主要承担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到行政村及其与外部联络的短途客货运输。

2、水路运输规划

1航道和梯级:规划新余至荷湖馆97公里为四级航道,两河口~新余121公里规划为五级航道。规划新建4座梯级,由上至下依次为桥口、湴田、蒙河口、严埠枢纽。

2)港口规划:建设旅游客运泊位一个,新增年吞吐能力10万人次;

在新余港综合货运港区建设2500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新增


年货物通过能力50万吨5TEU建设4500吨级件杂货泊位,新增年货物通过能力60万吨;建设散货码头泊位9个,新增年货物通过能力270万吨;建设500吨重件码头泊位2个,新增年货物通过能力60万吨;建设500吨级石油码头泊位1 个,新增年货物通过能10万吨;在新钢货运港区建设500吨级散货泊位10个、500吨级重件码头泊位8个、500吨级件杂货泊位1个,新增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555万吨;在天工货运港区建设500吨级散货码头泊位2个、 500吨级件杂货泊位1个,新增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75万吨。

3港口岸线利用规划:新余大桥下游700米的1500米左岸岸线规划用于建设新余港综合货运港区;刘家坝上游500米以上1200米的袁河左岸岸线规划用于建设新钢货运港区;刘家坝上游3100以上600米的袁河左岸岸线规划用于建设天工货运港区;预留港口岸线:罗坊大桥上下3公里左岸、赣粤高大桥上下四公里两岸线;仙女湖与各个岛至分宜昌山庙岸线规划为旅游客运码头岸线。

3、场站规划布局

1)主要站场布局:根据新余城市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主要客运站场布置在新余中心城区南、北,新余中心城区北为新余客运中心站,该站靠近沪昆高速,目前在建;南站为仙来汽车站,该站主要考虑未来新余发展需要,由现有的城南站搬迁过来。主要货运站均布局在城郊,结合交通运输与货物流向,分别设置了仙女湖物流园区、天润物流园区、良山物流园区。


2)辅助站场布局:作为新余主要站场的辅助站场,辅助站场是立足于主要站场所形成的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的主体形态,考虑新余城市未来的发展势态与各功能区的经济发展及实际情况,新建或改扩建的、一定数目的等级相对于主要站场较低的辅助站场。新余辅助客运站有:分宜汽车站、新余汽车东站、新余汽车南站、仙女湖汽车站;新余辅助货运站有:分宜物流中心、新余汽车东站、新余汽车南站、仙女湖汽车站。

3)补充站场布局:在主要站场及辅助站场布局基础上,根据新余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对补充站场进行布局。 新余补充客运站有罗坊汽车站、分宜汽车南站、良山镇汽车站33级站;村镇汽车站、杨桥镇汽车站、双林镇汽车站345级站;在铃山镇、欧里镇、水北镇、观巢镇、湖泽镇、姚圩镇、鹄山乡、人和乡、界水乡、南安乡、新溪乡、九龙山乡、凤阳乡、洞村乡、高岚乡、操场乡、洋江乡布置5级以下客运站。新余补充货运站有3个占地100亩的杨桥货运站、下村物流配送中心、仰天岗物流配送中心。 1.7.4效果评价

1、公路网效果评价 1)技术指标评价

公路网技术指标评价表 1-6

连通度

面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公里/万人) 干线公路当量里程(折算二级路) 路网等级水平(干线/全路网)



基年(2007)

2.84 126 35.09 -- --/4.2

2012 3.06 136 35.28 1802 1.86/3.59

2020 3.06 136 31.1 1873 1.88/3.22


2)路网结构特征评价

2020年干线公路网等级构成表 1-7

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合计

里程(公里)

132 175 395 325 1027

比例(% 12.85 17.04 38.46 31.65 100



2020年乡村公路网等级构成表 1-8

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等外公路 合计

里程(公里)

41 65 1115 1900 178 3299

比例(% 1.24 1.97 33.8 57.6 5.39 100



3)路网出口路结构特征评价

主干线公路形成市际出口19个。其中高速公路形成6个,其它主干线公路形成13个进出口。

2、水运效果评价

1)形成现代化的航运基础体系,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完善; 2)全面提升内河航运的形象和品质,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航电结合开发江河水资源,为内河航运建设增加“造血”机能;

4)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促进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3、站场效果评价


1)站场布局方案充分考虑了新余城市形态,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的发展,在城区范围内注意空间均衡,并突出重点区域;

2)站场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体现了综合运输体系中站场布局的协调合理性;

3)站场布局符合新余客货流产生、分布和流量流向特点; 4)站场布局方案充分利用现有公路运输站场与交通用地。 1.7.5投资估算

投资初步匡算表 1-9



主要建设项目 公路网

公路

主干线 次干线 乡村公路

水运 场站

航道工程 港口工程 客运站场建设 货运站场建设

投资估算(万元)

49.25 16.687 6.39 26.17 8.93 2.1471 0.4 5.0

2.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新余市位于江西中部偏西,浙赣铁路西段,地处南昌、长沙两座省会城市之间,东距省会南昌市160公里, 地处北纬27°33’~28°05’,东经114°29’~115°24’之间,东与樟树、新干交界,南与吉安、峡江、安福接壤,西与宜春毗邻,北与上高、高安相连。 2.1.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新余市地处九岭、武功山、峰顶山交接地带,属丘陵平原区。地跨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南部褶皱基底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局部有多期花岗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浆侵入,构造线方向呈北北东、北东和北东东,构造的干扰作用十分强烈。整个地势由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倾斜,中部为一狭长的袁河冲积平原,东部呈扇形敞开的鞍形地貌。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地形兼备,土地利用构成可概括为“六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新余市地貌,根据江西省地貌图划分,隶属于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大区)之“萍乡-高安侵蚀剥蚀丘陵盆地(亚区)和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大区)中段,南北高,中间低平,袁河横贯其间,东部敞开。地貌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6种类型。地貌成因类型有侵蚀构造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溶蚀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

2、水文、气候

新余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总的特别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年平均气温17.7 ºC平均降水量1594毫米,平均日照时数为1655小时,平均无霜期283天。

3、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新余市地域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3178平方


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6.33万公顷。

全区土壤共划7个土类: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山地黄壤。境内多数山地,是由变质岩系、花岗岩、石灰岩、砂质岩组成。北面蒙山由花岗岩组成,山峭谷深。西北边境山地为石灰岩,由北向西呈现鹄山、人和、欧里、界水等乡镇一带的山峦,南面的高丘陵区,如九龙山、良山和百丈峰,均为变质岩组成。 中部是新生代红土层,以红壤、砂质岩为主,因冲刷、流失的长期作用,形成地势起伏较平缓的低丘陵,河谷宽展,发育着小范围的冲积平原。袁河平原是由粉砂、粗砂、砾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起伏不超过20米。

(2)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为59.54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量25.4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8.7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5.75万千瓦。

(3)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种类754科、847属、1888种,其中木本植物126种、356属、913种,野生动物有兽类37种,鸟类39种,爬行类10余种。

(4)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的种类有32个矿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2.5%其中已经探明储量的有18种,具有工业储量的有15种,尤以铁、煤、非金属为量。铁矿储量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7%,煤储量占10%,硅灰石储量列全国第二位。


(5)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虎瞰山古朴典雅,魁星阁气势恢宏,洪阳洞千姿百态,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意境悠深。位于市区西南17公里的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水面50平方公里,湖内97个岛屿星罗棋布,成水转峰回、移步换景的特有风光,具有“水蓝、林茂、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的特点,是江西省旅游风景区,堪称江西的千岛之湖。同时还拥有仰天岗、百丈峰和大岗山等森林景点,罗坊会议纪念馆、石画院等人文景观。 2.1.3行政区划

1960年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现辖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新余经济开发区和仰天岗管委会,人口112万。

新余市全市总人口为 112.5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67 万人,分别为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区、经济开发区和仰天岗管委会。共397个行政村、34个乡镇街道。新余市行政区划汇总详情见表2-1



单位:平方公里、个 县区名称 分宜县

数量 10

新余行政区划统计表(2007

2-1

乡、镇、街道名称及其辖行政村个数

操场乡、高岚乡、凤阳乡、洋江乡、洞村乡、杨桥镇、双林镇、

湖泽镇、钤山镇、分宜镇 129个行政村) 南安乡、新溪乡、人和乡、鹄山乡、界水乡、罗坊镇、水北镇、良山镇、姚圩镇、下村镇、珠珊镇、观巢镇、欧里镇、城南办事处、城北办事处、袁河办事处、仙来办事处 199个行政村) 九龙乡、河下镇、凤凰湾办事处、钤阳管理处(22个行政村) 水西镇、孔江办事处 43个行政村) 仰天岗办事处 4个行政村) 共计:34个乡镇街道 397个行政村

渝水区 仙女湖区 经济开发区 仰天岗管委会

17 4 2 1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2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列全省第一,连续六年实现15%以上增长。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7.45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76.22亿元,增长12.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2.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7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4779元,比上年增加5605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7: 58.9:30.4调整为8.8:63.8:27.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4.32亿元,增长24.8%,占GDP的比重达55.5%新余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详情见表2-2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2007年财政总收入41.56亿元,比上年增38.4%,年度增收首次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4.9%,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19.26亿元,增长38.0%。金融机构人民币2007年末存款余额2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4.7亿元,同比多增4.9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17.3亿元,增长 26.0%;旅游外汇收入110.2万美元,增长26.0%

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9.15万亩,比上年增0.9%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33.01万亩,增长0.6%棉花播种面积6.93万亩,下降1.8%。粮食总产量54.05万吨,增产2.24万吨,增4.3%。肉类总产量6.21万吨,下降1.8%;棉花产量9319吨,增36.3%;苎麻产量3066吨,增长12.8%;水果产量27519吨,增长


16.0%水产品产量37209吨,增长11.4%全年完成造林10.7万亩,增长12.6%,森林覆盖率达到53.8%

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全市工业增加值1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3家,实现销售收入527.95亿元,增加值146.27亿元,分别增长49.9%31.7%,全面实现“工业500亿”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9.7亿元,增72.9%。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下降48.3%;第二产业投资87.8亿元,增长137.0%,其中工业投资达87.8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投资51亿元,增长21.4%。非国有投资77.4亿元,增长48.8%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42.5亿元,增长19.0%农村零售额21.2亿元,增长15.7%

新余市人口现状表 2-2

指标

2001 2002

人口 (万人)

分宜县 30.55 30.66 30.98 30.98 30.87 30.86 31.66 0.6 1389 10

渝水区 78.3 78.95 79.32 80.99 80.72 81.05 82.78 0.82 1273 17

合计 108.85 109.61 110.30 111.97 111.59 111.91 114.44 3178 3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增长率(% 总面积(k㎡) 街道办乡、镇数量




单位:亿元 新余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表 2-3

2006

2007

2006增长(%)

0.6 29.80 36.46 41.15 17.33 29.23 38.34 38.06 53.17 17.85

总量指标

指标

2001

年末总人口(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 规模工业总产值 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2

2003

2004

2005

108.85 109.61 110.30 110.97 111.59 111.91 112.58 77.77 15.24 34.60 27.94 7175 99.50 65.49 9.06 4.06 26.21 28.41

96.23 15.88 45.03 35.32 8809

116.96 144.06 177.32 214.27 278.12 16.15 59.44 41.37 10638

20.47 76.77 46.82 13021

22.07 98.78 56.46 15935

23.59

24.45

125.72 177.45 64.96 19174

76.22 24779 41.56 19.26

113.73 150.51 201.14 263.00 363.59 75.48 11.01 5.01 39.00 31.39

108.32 163.02 223.92 326.52 14.55 6.26 51.96 34.47

18.18 7.54 68.00 40.09

23.03 10.53 88.4 46.53

30.04 13.95

102.50 157.00 54.05

63.7



单位:万元 新余市及其各县(区)GDP情况统计表 2-4 市、 仙女湖仰天岗管委全市国内生

分宜县 渝水区 经济开发区

年份 产总值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35747 149774 208696 208696 274782 330000 460100

261700 267200 309000 243900 293800 411800 525400

73900

527200

18900

777743 962301 1169645 1140600 1773193 2142709 2781200



新余市社会从业人员按产业分类统计表 2-5

产业类别 按社会从业人数计 (万人)



1990 28.32 14.62 6.68

1995 24.77 17.74 11.38

2000 23.26 13.80 15.52

2005 21.76 21.71 18.31

2007 21.05 22.98 22.29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2.2江西省及邻近区域社会经济特点

1、江西省社会经济特点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50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5.77亿元,增长15.2%第二产业增加值2840.92亿元,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2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23%三产业增加值1753.56亿元,增长13.8%。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6.8:50.2:33.0调整为16.4:51.7:31.9二产提高2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2007年,全省总人口4368.41万人,比上年增长0.6%人均生产总值12633元,比上年增16.99%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6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7%,已是第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9.85亿元,增长27.6%。财政结构优化,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全年税收收入556.6亿元,增长32.0%财政总支出达905.06亿元,增长29.96%。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8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551.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7%,粮食总产量1904.2万吨,增产7.7万吨,总产量连续四年创


历史新高。全年完成造林133.2千公顷,增长53.0%,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2264.1亿元,增长21.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41.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2.24亿元,增长33.23%,连续五年保20%以上增长。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2.0亿元,增长31.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0%。其中,出口54.6亿美元,增长45.5%;进口40.2亿美元,增长64.7%;实现贸易顺差14.4亿美元,增长9.7%。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18.4亿美元,增长50.4%;私营企业17.3亿美元,增长55.3%;国有企业18.2亿美元,增长33.1%。江西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详情见表2-6




单位:亿元 江西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表

生产总值

2-6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末总人口 (万人) 3270.20 3509.80 3810.64 4062.54 4148.54 4185.77 4222.43 4254.23 4283.57 4311.24 4339.13 4368.41

非农业人口 (万人) 508.09 624.78 708.40 822.49 941.02 976.54 1015.92 1061.43 1119.30 1132.99 1160.72 1166.37

财政 总收入 12.47 21.18 40.62 105.22 171.69 200.16 234.43 285.81 350.81 425.9 518.61 665.22

合计 111.15 207.89 428.62 1169.73 2003.07 2175.68 2450.48 2830.46 3495.94 4056.76 4670.53 5500.25

第一产业 48.31 84.06 175.96 374.64 485.14 506.00 535.98 560.00 711.70 727.4 786.14 905.77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41.00 76.05 133.56 403.74 700.76 788.12 951.77 1227.38 1595.74 1917.5 2320.74 2840.92

21.84 47.78 119.10 391.35 817.17 881.56 962.73 1043.08 1188.50 1411.9 1563.65 1753.56



2、邻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1)萍乡市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6.28亿元,同比增13.9%,比去年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28.73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193.28亿元,同比增长15.0%第三产业94.27亿元,同比增长14.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9.959.630.5调整为9.161.129.8其中二产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工业支撑力量增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72亿元,同比增长30.8%,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


体现在:一是轻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30.7%重工业完成112.15亿元,同比增长30.7%二是各种所有制工业都有较快增长。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53.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8.68亿元,同比增长36.0%三是支柱产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煤炭采选及深加工、药食品制造、建材、冶金、机械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6.88亿元,同比增长32.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8.4个百分点,贡献率92.1%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3.08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3亿元,同比增长28.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5%,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3元,同比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5053元,同比增长14.9%2007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8.28亿元,同比增长44.1%

消费需求有效扩张。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5亿元,同比增长17.5%。拉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是城市市场消费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72.93亿元,同比增长18.3%。二是餐饮业增势依然强劲。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5亿元,同比增长29.9%,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2.4个百分点。

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全市进出口总额2.46亿美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同比增长76.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增长。实际利用外商投资8494万美元,同比增长33.1%

(2)宜春市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经济在持续几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8.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944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3.15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5.6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0.02亿元,增长9.0%。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146.630.3调整为22.250.327.5,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7%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33亿元,增长17.38%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跨上了50亿元的新台阶,达到50.33亿元,增长30.1%,增幅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36亿元,增长29.9%。全市财政收入GDP的比重达9.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完45.35亿元,增长34%,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县级财政收入再创新高,丰城市突破13亿元,列全省99个县(市、区)第四位。乡镇财政进一步壮大,全市财政总收入超千万元乡镇达57


个,比上年增加7个,占乡镇总数31%;其中超5000万元乡镇5个,比上年增加3个。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7年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33375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5.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8%。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351.9万吨,增长4.59%。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83.8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15%

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55.11亿元,增长28.17%。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34.39亿元,增长31.68%。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机械、食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8.65亿元,增长23.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56.72%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04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37.02亿元,增长36.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224.31亿元,增长28.4%投资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宜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吉安市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6.01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13%以上的增幅。分季度看,全年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 13.0%13.4%13.6% 13.6%济呈现稳中加快的增长势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59元,可比增长1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44亿元,同比增长4.3%;第


二产业增加值172.97亿元,同比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9亿元,同比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4.4439.6335.93调整为24.0042.6033.40第二产业占比提高2.9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分别为71.1%21.0%,拉动经济增长9.72.8个百分点,经济引擎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的增长格局。

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9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4.6%年末全市共有5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5.68亿元,同比增长33.9%。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85.1%,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增长5.7%集体经济增长32.6%,其他经济增长69.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45.0%重工业增长76.3%按企业规模分,中型企业增长36.5%小型企业增长74.3%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占GDP比重为10.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5.32亿元,增长23.4%,其中税收收入15.50亿元,增长30.1%占一般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1.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城镇投资183.13亿元,增长41.6%;农村投资15.97亿元,增141.0%。全年施工项目847个,新增固定资产89.45亿元,增长28.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64亿元,增长15.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比上年上涨4.1%从八大类别看,呈现“四升四降”格局。 全年进出口总额179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出口16049万美元,增长53.8%

2.3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1、铁路

沪昆铁路横贯中部,另有分文铁路及分宜通往铁坑矿区,新余通往周宇江西钢厂和上高七宝山等地的支线或专用铁路。

2、公路

樟吉高速、沪昆高速、大广高速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成为全国680多个城市中少有的高密度高速公路通过的城市,构建了新余与“长珠闽”对接的5小时经济圈。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形成了1小时交通经济圈。

3、水路

袁河是流经新余市的主要河流,属赣江水系,横贯东西,境内河段长116.9公里。袁河发源于萍乡市武功山北麓,自西向东,经萍乡、宜春两市,在分宜县的洋江乡车田村进入新余市,从渝水区的新溪乡龙尾周村出境,于樟树市张家山的荷埠馆注入赣江。

2.4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2007年公路、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1.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8%完成旅客周转量 6.18亿人公里,增长1.1% 。新余市铁路2007年客运量为136.2万人,比2005年增


长了10.7%2007年货运量为2128.1万吨,2005年增长了6.13%2007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016.835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28934辆,增长24.1% ,其中私人汽车13595辆,增加2636辆,增长24.1%

2007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2-7

货物周转量

运输 方式 总计 其中:铁路 公路 水路

绝对数 (万吨公里) 115467 115163 3.4

比上年 增长 (%) 6.8 6.8 -5.9

货物运输量 绝对数(万吨) 2391 2128.1 1535 88

比上年 增长(%) 6.5 6.13 4.4 -3.3

旅客周转量 绝对数 (万人公里) 61849 61338 511

比上年 增长 (%) 1.1 1.1 4.3

旅客运输量 绝对数 (万人) 1389 136.2 1206 24

比上年增长(%) 2.2 10.7 0.2 4.3



3.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3.1 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3.1.2 经济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新余市加快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实施四大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开放主战略、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


农村工业退乡进园,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多予、少娶放活”和“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增加对“三农”投入,加大对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城乡一体、城乡互动良性发展新格局。

2、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加快发展,必须坚持大开放主战略,以改革促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主动应对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致力于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在更高水平上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引进资金、引进产业、引进技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新余经济开发区、业园区、工业平台作为主阵地,加快资金、产业、技术、物流、人才的聚集。致力于创新思维理念、招商主体、招商方式、招商机制,实现引资结构、引资总量、引资项目新突破。致力于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法规制度,打造诚信新余。 3、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科教兴市,教育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人力资源富市向人才资本强市转变,着力于创建和完善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育、使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党政管理、企业管理、科研技


术三支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行政执政、企业经营、科技创新的能力。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贯彻“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可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生态新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3 经济发展布局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赣西重要中心城市”、“打造江西最美丽的城市”、“实现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形成“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发展格局和“两环四纵五横”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从新余的城市禀赋出发,更加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城市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法制化进程,推动新余城市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1.4 城镇规划

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绿色生态新余”的战略要求,遵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扩张城市规模,做强城市产业,完善城市功


能,美化城市环境,发展城市文明,强化城市管理,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1、优化城市布局。

按照总体规划,完成主城区分区规划、建设详规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引领城市发展,构建“一城五区,两江四岸”的城市框架,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分宜镇和罗坊镇为亚中心,若干卫星镇为烘托”的城市发展格局。在空间布局上,主城区东拓、西延、北优、南蓄,改造扩展城中商贸区,配套完善城北教育政区,加快建设城东工业经济区,全面启动城西旅游休闲区和城南仙来物流区。

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坚持“推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构建与城市布局相协调的道路网络,完善“两环四纵五横”的城市交通骨架和路网体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成覆盖重点集镇的快速通道和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循环公交圈”,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客运站、停车场和公共加油站。继续加强水、电、气三网改造。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城市建筑物风格化改造,加快“专业街”、“品牌街”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旧城改造和沿街建筑物美化亮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美化城市环境,建成一批标志性城市景观,推进“两江四岸”开发、城市防洪、城市道路建设。高标准建设若干个集贸市场,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多样化需求。 3、强化城市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更重管理的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格局,推动市、区、街居委会有效衔接,健全城市综合执法体系,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稳步推进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实施创文明社区示范工程,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到2010年,建成10个精品社区,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 4、推进小城镇建设。

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设施、优化环境、增强特色,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重点抓好罗坊镇、水西镇、良山镇、水北镇、下村镇、姚圩镇、河下镇、钤山镇、杨桥镇、双林镇、湖泽镇等中心镇建设。强化规划理念,在做好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建设详细规划,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中心镇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形成各自特色。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集聚农村人口、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快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农村服务等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坚持市场化取向,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增加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供电、供水、道路、通信、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建立与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相配套教育、卫生、科普、文化、娱乐、信息、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消


除城乡壁垒,加快小城镇住房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牵引功能。进一步重视和规范小城镇管理,建立环境整洁、特色明显、管理有序的小城镇发展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一览表 3-1

1

城镇等级 中心城区

城镇名称

人口规模 (万人) 60-65

主要职能

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中心,赣

新余市区

西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宜县城 罗坊镇 良山镇

3

二级城镇

下村镇 杨桥镇 钤山镇 双林镇 水北镇

4

三级城镇

姚圩镇 湖泽镇 观巢镇 欧里镇

鹄山乡、人和乡、界水乡、

5

四级

南安乡、新溪乡、九龙山乡、

0.3-0.5

操场乡、洋江乡

注:依据《规划法》,乡集镇(四级城镇)不属于城镇范畴,其人口不计入城镇人口。 城镇 凤阳乡、洞村乡、高岚乡、

农贸型集镇

12.0 4.0 4.0 2.3 2.0 0.7 1.2 1.0 0.8 0.8 0.7 0.5

市域西部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综合型城



市域东部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工贸型城



市域东南中心镇,工矿型城镇 市域东北中心镇,工矿、集贸型城镇 市域西北中心镇,工矿、集贸型城镇 市域东南中心镇,工矿、旅游型城镇

工贸型城镇 农贸型城镇 工贸型城镇 工矿型城镇 工贸型城镇 工矿型城镇

2

一级城镇



3.1.5 旅游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打造以仙女湖和大岗山为“龙头”,以新余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北部蒙山区块和东部百丈峰为“两翼”的“飞


鸟型”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布局。

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5亿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著名的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3.1.6新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一般认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之后,城市化发展将逐步从外延型的急剧扩张转为内在质量的提高。为了支撑新余未来实现新型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余新型城市化的目标为以下:

新余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7.6%提高到50%以上,具有容纳6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 “城市体系”。新余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面积不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但其辐射带动的地理空间应不小于自身面积的50倍;新余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15-20倍;新余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95%以上;新余城市将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新余城市将有效地满足基础设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建设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新余城市将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经济运行风险、信息管理风险和就业机会风险;将确保城市的食物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新余城市将会形成积极向上、精神富足、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和共建公享的文明氛


围;将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2 发展预测及运输形势分析 3.2.1 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运用数学模型,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路线影响设区市的2007年、2012年、202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具体数据见下表3-2、表3-3、表3-4

新余市各县区人口预测表 3-2

指标 人口 (万人)

2007 2012 2020

分宜县 31.66 32.8 35

渝水区 68.75 70.7 75.19

仙女湖区 3.45 3.72 3.95

经济开发区

9.95 11.6 15

仰天岗管委会

0.63 3.8 10



新余市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表 3-3

经济指标

基年 (2007) 278.12 24.45 177.45 76.22

2000-2005

2008 402 31 259 112

年平均递增率(%) 15.9 4.5 21.9 12.9

660.72 36 324 140 2012

2005-2012年平均递增率(%) 16.3 5 22 13.5

3800 200 2400 1200 2020

2010-2020平均递增率

(%) 15 8 18 16

GDP(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新余市各县区GDP预测表 3-4

预测年限 2007

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率

分宜县 46.01 15.6 207.45 17.6 900 16.5

渝水区 52.54 15.7 174.93 16 880 16

仙女湖区 7.39 43.6 15.34 15 25 8

经济开发区 52.72 77.5 243 35.8 1400 25

仰天岗管委会

1.89 20 100 185 140

2012 2020




经济发展目标:2012年全市GDP达到660.72亿元,年均增长16.3%人均GDP约合53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85亿元和4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23%,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8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60%以上。2020年全市GDP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在122万左右,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主城区面积扩展到55平方公里以上,主城区人口达到45万人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在139万左右。 人本发展目标: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和7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1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发展目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


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在60%以上。循环经济水资源利用率达70%以上,城市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

改革开放推进目标: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企业和农村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和市场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对外经济长足发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5亿美元,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亿美元,年均增长45% 3.2.2 公路交通面临的经济形势

在新余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公路交通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1、运输需求持续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必将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资流动总量的升级,导致全社会运输总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从而引发公路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从客运需求看,目前新余市居民出行水平较低,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未来的客运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员流动的增加,公路交通必将面临巨大的旅客运输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从货运需求看,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适宜公路和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货物运输量将大幅度增加。

2、城镇化工业化要求高质运输

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出行需求越大。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将促使人员流动和商品消费增加,进而带动客货运输需求的增长。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公


路客货需求量。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大量出现,将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物资交流更加频繁,而形成更大的公路货运需求。另外,城镇人口的增加,将对公路运输在舒适、便捷、可靠、安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货物运输规模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要求公路交通运输必须向高效和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

3、客运服务规模化个性化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显著变化,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公路客运需求,并呈现多样性、个性化趋势,方便、快捷、舒适、安全、自主等价值取向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客运提供更多的快速、时、舒适、可选择的运输服务。我国的铁路、水运和民航提供的是群体化的客运服务,而公路除了提供群体化客运外,还提供相当数量的个性化客运,特别是干线公路能够提供规模化、个性化客运服务。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线公路上交通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公路交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创造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作出贡献。

5、支撑综合运输体系

公路交通覆盖面广、机动灵活、时效性强、可实现门到门运输,


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既具有通道功能,又具有集散功能。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大、速度快、行车安全舒适,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有:一是与铁路干线等其他运输方式有机配置强化综合运输通道,满足不同货物种类、旅客出行的需求,各展其长,为用户提供便利和选择;二是在铁路、水运、航空不能到达的地方提供更大范围的交通覆盖;三是为铁路枢纽、主要港口、重要机场提供便捷的集疏运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db160b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