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名进入古诗》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2-04-26 22: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地名进入古诗》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古诗,地名,答案,训练,进入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


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辽阔,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1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6.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中,“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准


确、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如“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郁孤台下清江水”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C.本文句式多整散结合,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D.本文紧紧围绕“当地名进入古诗”展开行文,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汉到当下,洋洋洒洒,穿古越今,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8.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作用。

(1)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2)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 9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参考答案:

6A“每个阅读者”于文无据。

7D语言“朴实无华”错,应该是语言富有诗情画意。

8(1)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爱默生的名言,又引出下文对诗文与地名之间关系的评价以及对郁孤台事例的叙述。

(2)①将“那些圆圈圆点”比喻成“一个个泉眼”,形象生动,富有美感。②与第二段中“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相照应。

9.①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②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 ③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 ④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f852b4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