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学生同伴交往概念阐释的研究综述

2023-01-14 19: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同伴交往概念阐释的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阐释,同伴,中学生,综述,课堂



体育课堂中学生同伴交往概念阐释的研究综述

【摘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体育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的过程而是交往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只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间同伴交往的意义。本文以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将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为优化教学组织、完善教学理论建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课堂;交往;同伴

一、以往国内外对交往的概念阐释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17ea266f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