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诗词初探

2022-09-03 00: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诗词初探》,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初探,诗词

《三国演义》诗词初探

(林志吉 广告100327号)

说起《三国演义》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明代的四大奇书到近现代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当代的读者中,却少有人对《三国演义》诗词问津,诗词在《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版本中的数量都很多,其中嘉靖本有334首;李卓吾平本有409首。清代著名的点评家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将叠床垒架、俚鄙可笑的诗词尽皆删除,又取唐宋名作以充实,还有206首。国内20世纪五十年代初整理出版的普及本《三国演义》是以毛氏本为底本,依旧保留原有诗词。

通常人们在阅读此经典时更多地关注到了书中描写的人物、场景、情节等等,诗词可能会一带而过,或者是唐诗宋词的影响,认为为诗词停留也是停留在唐诗宋词上。其实不然,诗词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说,他就像“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数十次历史事件的史评史论;包容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儒道释思想的交融、军事谋略的展示、历史地理的沿革、俗谚口碑的流播、传统道德的弘扬以及占卜神怪鬼文化;表现了小说家的艺术构思,运用诗词的艺术特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构建叙事视角等。这一首首韵语犹如一块块化石,当揭开其鲜活而灵动的内容后,仿佛置身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别有洞天。这样讲并不是强调《三国演义》诗词艺术性有多么高,思想性有多么深,而是说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初分

尽管《三国演义》中诗词多如繁星,小可依然斗胆将其大致归纳为叙事功能、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一、叙事功能

200多首诗词作为《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因素,星星散散落在叙事结构之中,考察其叙事功能的一个基本点,便是看其是否成为小说叙事结构的有机因素;是否能发挥不同于叙事散文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叙事者议论,它可以不作为小说的有机因素。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外视角的身份讲述故事,如此宏大而绵长的时空结构,历史人物众多,情节线索复杂,场面转换频繁,如果不采用外视角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把三国演进的各个局部有机的组织起来。世界文学史中那些规模宏大的史诗式作品,也都采用外视角来叙述的。所以这种超越历史时空的外视角叙事方式并不是小说家随意采取的,而是根据小说题材、内容、和生活容量来决定的。小说中将史评和诗词融合到了一起,用诗词的意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意蕴的丰厚来表达史家的见识。

另一方面是作为情节因素,即诗词成为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到了独特的艺术作用。如汉少帝咏诗一首《嫩草率如烟》、蔡瑁《题壁诗》、曹植《七步诗》等。曹植的《七步诗》表现了兄弟间的相煎之态正是兄长曹丕对弟弟的迫害写照。《潜龙诗》表现的幽困之兆,当时魏帝曹髦在司马昭挟持下做傀儡皇帝吐露的心声。诸葛亮吟诵的《铜雀台赋》则是小说“智激周瑜”情节发展的需要,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总而言之,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依据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去设置诗词的。


些诗歌都是作为人物的言语,即以咏诗的形式表达了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其诗的意象或意境,是小说中人物思想性格的剪影。像这些作为人物或情节的有机因素的诗词在《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但它所代表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直接引领了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表现手法的发展方向。

二、人生意蕴

担负叙事者外视角议论的诗词,虽然一点一滴地闪烁着小说家的哲思,但如果单篇欣赏,却很难发现令人兴奋的东西。当诗词汇总却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典型中国古代人生意蕴,“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志在兼济、情在独善的价值观;贤君明相、忠义节烈的政治伦理观,三者协调配合,形成一个人生目标追求,即儒道互补的心灵构建。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诗词中多处流露,而且明示天命不可违,人生的作为和历史的运作都受制与天命。“纷纷事世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对三国归晋做了总结性的评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使得司马懿父子逃过诸葛亮在上方谷的火烧大计,表达了一种“谋事之人,成事在天”的无奈。“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这是对司马炎禅魏的评论,这些不仅是如何表达天命观,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汉代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互相对立、互为冲撞的结果,找到了了互补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二,天人共同运作的准则称之为“道”“道”即可代表天意,受制与运数和天命,又是人为创造的境界。即使“时”与“位”不协调,封建知识分子依然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如诸葛亮好友石广元所唱:“壮士功名尚未成,鸣呼久不遇阳春!”诸葛亮卧草庐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但一旦有机会施展抱负他定会果断出山。小说在诸葛亮出山之前设置的十几首诗,写刘备三访隆中,听到农夫、诸葛亮的好友、弟弟及其岳父所唱的歌,从侧面映衬了诸葛亮从隐居到出仕证经历着一场心灵风暴。笔墨洒在别人身上,但神韵却集中在诸葛亮的心灵上。

第三,历史小说不像历史学家,在评判视野上不会过多地考虑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意义,较少顾及具体的道德评判。历史小说家在反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评判道德是非,而且叙事者主体意识强烈,有着敏锐的道德是非眼光。在君臣关系上尤其刘备和诸葛亮最为突出,如赞颂刘备的“天下英雄独使君”“西川独霸真英主”“临难仁心存百姓”。赞美诸葛亮的“转侍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词中“拥刘贬曹”色彩明显,“拥刘”即拥明君,“贬曹”即反暴君。

三、审美价值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样就决定了其在选诗词的题材和内容上要通俗易懂才能得到世俗的认同,因为演义小说大都经过话本讲说的漫长成书时期,走向案头文学是后期的事情了。

《三国演义》中不乏雅俗共赏的诗词,下面选取几首来品读。例如:《草船借箭》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中前两句极力渲染了战争前的环境,大雾茫茫,江水雾霭重重,鸟兽飞绝。后两句叙事加议论,诸葛亮智慧形象在此诗中得到了极好体现。他不但与周瑜斗,要与曹操都,同样的是斗争的内容都是智慧,斗争的最后诸葛亮获得了完胜。短几句便把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描绘了出来。在这之前周瑜的的远


大政治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以有所展现,但诸葛亮的才智确鲜少人知之,经过草船借箭一事之后,展示了诸葛亮出神入化的才能和谋略,最后逼得周瑜不得不承认“吾不如也”。这首小诗的“伏”字用得妙,在于与小说的情节交相辉映,是小说情节的整体美托出了诗歌美。还有一首:《子龙一身都是胆》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短短几句,赵子龙勇猛无敌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四句是对以往赵子龙勇猛的回顾,后四句则突出描写赵子龙突阵救出黄忠的壮烈场面,单枪匹马在敌阵中左右冲杀,视曹操八十三大军如草芥。第三十四回《题壁诗》数年独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真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首诗是蔡瑁题写的,也就是借蔡瑁的眼睛展示了刘备的心情,诗的内涵暗合当时刘备寄人篱下的境遇,以及他的霸业之心。换言之,刘备的身份、志向和经历都凝缩在其中了。

小结

关于《三国演义》诗词的理解或许还有更多角度,更广视野。限于才学与经历,学生只能提出上述几点拙见。以一首小诗结束:

人生虽有期,诗词亦未已。 浩瀚无穷卷,愿以皓首读。 钻诗又研词,连日趣味多。 但有小心得,欣悦已足矣。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5.1 [2] 陈迩东,闲话三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1 [3]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M]新华出版社,2010.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31fa233169a4517723a3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