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文本解读二

2022-05-07 09:3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灯笼》文本解读二》,欢迎阅读!
灯笼,解读,文本

《灯笼》文本解读

来源网络《教师随笔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 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

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内容要点:

文章12两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310段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1112两段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12段,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

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段,元宵节看灯;

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9段,纱灯上描红;

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开篇,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充满情趣,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作者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第三段起,作者开始回忆关于灯笼的往事。挑着灯笼接祖父;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在纱灯上描红——这些过往的怀恋,表明了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宣照着母子情深,慰藉着孤行客的心,绽放着飞扬的青春,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作者之所以如此喜爱灯笼,是因为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结尾一段,作者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灯笼之所以能够使作者联想起沙场征战的情景,更进一步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

19319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本文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4134df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