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2022-11-11 05: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欢迎阅读!
九日,山东,九月,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闻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贴题,写他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习惯而登高时,也在怀念本身。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天然,又弯曲勉强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因为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迢遥,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领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解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本身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意境。 3、能精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团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良好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重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长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好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熏陶爱美的情趣。但是因为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领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重要是


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自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团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领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良好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紧张载体,古诗自己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客气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肯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结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本身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领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引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捉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标题就开始入情入境。标题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情势,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老师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本身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紧张性。这是为什么呢?缘故原由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c5496e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