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2023-05-24 23: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欢迎阅读!
社会化,浅析,体育运动,影响

浅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作者:邓英丽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7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实质

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休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从人刚出生开始的。社会化的内容指学习社会文,即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社会化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人的社会性,即把人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领域,对社会化的涵,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前苏联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就有个阐述:"社会化又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她包括个体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接受社会影响、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她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 。虽然社会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社会化的目标却很一致,就是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在社会合格成员资格认识上,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资格主要体现在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上。主要是心理学派的认识。二是认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资格主要体现在社会角色能力的获得上。一般来说,社会学在研究社会化时,由于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所以,倾向于把个人社会角色能力的获得作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资格标志。

凯内尔和马克富松认为,人一旦发生与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便展现出与体育这一行为相应的角色特征,有必要确定各种体育角色,但是,对为数众多体育角色的确定和分类又有困难。世纪社会生活中,每一角色扮演者既是实际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会产生与体育直接相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他又是观赏者,或者是间接的消费者,产生着与体育间接 相关的社会行为。 二、体育对社会化的作用

体育运动进入人们的生活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科学,将抗,闻名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性的解放。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发展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人与社会产生沟通金额交流更好的实现人的社会化。体育的产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满足生存所需之外还有安全,娱乐,社交,信仰等。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由于经济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这种巨大变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脑力劳动成分的增加从总体上消弱了人们固有的运动技


能。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逐渐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相对安静状态的脑力劳動者方向转化。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个体承受的心理应激加重,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体育运动以特有的性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畅通,健康,安全的宣泄通道,因为体育运动也就在社会这个大氛围中站据了一席之地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得人与社会更加和谐统一,所以人的社会化是这个社会必然的趋势。体育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也成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支柱。 ()缓解矛盾

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个体独立性所造成的社会化无因状态和青少年的反社会化倾向。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不一致性。社会化的实施者的不一致人们常常抱怨:学校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协调;社会与家庭不协调等等、各种实施者的价值观、规范的不协调(如就有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教给学生要团结同学,而有些家长却教给孩子...)、社会权威的榜样形象和教育的内容不一致等等。在代差上西方社会学中最初是指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反映的是两代人在社会化的不同时期的差别。应该指出:两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生活中的社会角色不同、经验不同等,因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不同是正常的。而体育恰恰在一定限度内填充了这一缺陷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不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靠集体合作配合才能完成,在社会体育中更显现得明显一个运动场上可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同台竞技,彼此拉近之间的感情,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然而网络的冲击使得社会化似乎被虚拟化。社会学者认为网络是一种虚拟社会化的机制,其特征:教化者的虚拟性和多元性、随意性、个人性。因为它对青年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传统社会化的教化者家庭、学校等给对象进行的是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规范,是有人"把关的"。网络的世界性带来很多难以捆制的负面的东西:如暴力、色情、迷性、政治对立等。这对青少年具有新鲜赶、刺激感,容易误导,导致不完全社会化甚至反社会化的现象。而参加体育运动必定会占用其部分时间去和人交往沟通,这会使青少年摆脱虚拟世界回归实实在在的社会中去。 ()调节情感

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运动。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荣誉感和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亲和感。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的要求。在社区体育中,人的个体归属社区管辖,人的社会化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依赖感、信托感。 ()影响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

运动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强健的体魄既是人格构成的要素,又是人格品质发展依赖的基础。一般说来,身体健康者,往往精力充沛、乐观自信、热情活跃、心理承受能力强;而身体衰弱,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情绪悲观消沉、敏感、易激动、冷漠、自卑、孤僻,心理承受能力低。因,身体与心理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为人格健全与发展奠定基石,且能积极影响人格发展。


()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和增进人的正常情绪,维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能使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刺激,体育运动通过向人们传授运动技能,一方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地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另一方面,选择某种运,并把它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物学改造(即器官的运动和锻炼)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实现,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从生理学角度上来说,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赵微.毛泽东政治社会化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5. [2]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2003,(11).

[6]丁建生.体育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19-21. [7]杨文轩.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8]芦金峰.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eacd15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