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现象的心理解读 (百度文库)

2022-12-09 07:2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娘炮”现象的心理解读 (百度文库)》,欢迎阅读!
文库,解读,现象,心理,百度

“娘炮”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要说这个新学期最热闹的事是什么?非“开学第一课”莫属。手机刷屏、舆论鼎沸、朋友圈疯传,一时间“娘炮”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犯我中华者,讨厌啦……” “少年娘,则国娘”

“娘炮先误孩子,后误国” “安能辨你是雌雄” ……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多给男孩子一些血性和阳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当前“娘炮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生活中大家也有感慨:男人越来越娘,女人越来越man。这一现象可以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解读外,更可以探寻心理因素。

“美”的实质其实是审丑心理。“小鲜肉”的出现并不是一夜春风,现在的影视剧若没有几个奶油小生作为“颜值担当”都难以提高收视率。虽然说,对于高颜值的追求是人类审美的需要,然而倘若这种“美”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则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了。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一名成年男性,是否愿意整天装扮得“妖艳”的样子?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太监”“人妖”等还是排斥的。既然如此,为何我们还对奶油小生“追捧”呢?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一种审丑心理,们不仅欣赏美,我们也关注丑,因为这样可以发泄一些存在我们内心的“阴影”,或者我们在审丑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取自我肯定。看到那些“娘里娘气”的小男生,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心里的潜台词是:“真丑!



“娘炮”是阿尼玛原型的外显。当然,也必须看到,一部分男生是乐意成为“小鲜肉”“小奶狗”的,有些男性甚至认为靠颜值吃饭也是一种胜利。表层次看,这是获取关注的需要,是一种自尊的极端渴求。深层次来看,是阿尼玛原型的外显。在荣格看来,男性心灵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女性化的原型。在生物层面,每一种性别都包含另一种性别的荷尔蒙;在心理层面,每一种性别也会出现另一种性别的特征、气质和态度。然而,这


种阿尼玛原型通常是潜意识的存在,并不会成为人们主观意愿。荣格也认为只有在成年晚期,双性特征逐渐明显,才能达到一种“自性”境界。如果在成年早期,甚至青少年时期,男性的女性特征就十分明显的话,并不是一种“自性”反而是性别认知的偏差,是潜意识状态中的阿尼玛外显,甚至是一种畸形展现。



“男性成为审美对象,是男性地位下降的体现” 个体的社会化最主要内容就是性别社会化,即在个体成长及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所期许的性别角色。可以说,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社会化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男女平等,但并不否定在社会分工和角色特点上的性别差异。这并不是性别偏见,而是有着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基础。从历史角度讲,女性担负着抚育下一代的重任,是族群延续的主导者,而男性担负着护卫这种延续的重任。女性常与“美”相联系,而男性多于“壮”相关,这是符合生理、心理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娘炮”现象反映的却是性别角色的模糊化,是社会分工的混合化,是性别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重要性下降的体现,更是男性地位下降的体现。而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

此外,“娘炮”现象也是“恋母情结”的一种畸形发展,从依恋母亲变成了认同女性角色。一些研究也发现,单身母亲抚养的男孩常常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女性特征。



摘要:有人说,“娘炮”现象是文化多元化的正常现象,但其背后的心理原因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150c6fa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