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女性主义的两个典型学派

2022-12-28 21:2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女性主义的两个典型学派》,欢迎阅读!
女性主义,学派,典型,两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女性主义的两个典型学派

作者:刘世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4

摘要女性主义属于社会学范畴,但它并不仅仅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类学科的重视,也在日益影响着各类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两个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学派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女性主义 社会生活理论 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42-01

女性主义运动自产生之初,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由妇女解放的政治实践到社会生活理论反思的演进中,以多元的原则兼容并蓄,得到了巨大发展。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

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相继在英美等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从英语中的feminism(女性主义)一词来说,它虽然直接来源于feminine(),但它具有与feminine不同的意义,feminism所要否定和批判的正是男权文化所赋予女性的女人味十足的女性气质”,因此它虽然继承了feminine的词语外壳,但实质上却是充溢着反传统的所指和能指。这种所指和能指不仅包括着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 二、女性主义运动

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第二次在20世纪60-70年代。

第一次运动认为,女性的可悲地位是由特殊社会与文化因素造成的。因此,女性运动的任务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战,改变既存秩序,提高女性地位。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为女性争取选举权﹑教育权﹑就业问题等等。

第二次运动认为,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认为当时虽然女性有了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但是表面的性别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性别不平等。这次运动的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要求各个公共领域对女性开放,缩小男性和女性的差别,使两性趋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女性主义有代表性的两个流派

女性主义阵营中流派繁多,主张各异。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在中国的影响较为突出。下面就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进行简要分析。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流派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其基本论点是:物质生活塑造人的意识,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它强调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压迫,看重物质和经济力量。关注男女不平等的经济原因和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常常引用的经典著作。它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一经济秩序的社会组织。女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后备军。它主张女性主义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由于女性在男权制下受到压迫和剥削来自私有财产制,改变资本主义和男权体系这两个制度中的一个就会导致另一个的改变。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流派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务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的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男女平等,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流派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逐渐展露头脚,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第一,该流派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否定所有的宏观理论体系。它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理论。后现代理论超越意识,关注无意识和下意识的自我;关注矛盾﹑过程和变化;关注个人的肉体性质;拒绝男权的宏大叙事﹑普适性理论及客观性。

第二,它反对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社会建构论。本质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生理和遗传决定论,认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切,而自然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则认为,所谓自然﹑人性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普遍相同,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很大差异。它强调的是变化﹑断裂﹑矛盾和对立。它还认为社会背景塑造知识,主体不是一致的有理性意识,而是由话语建构的。

第三,关于话语即权力的理论。后现代大师德里达曾断言:“在本文之外一切均不存在(Thereisnothingoutsidethetext.)”。充分显示后现代主义将理论概念的重心从结构转变为话语”,即话语就是一切。它还借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关于标准化﹑正常化的思想,用以说明女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是生活在一种标准化﹑正常化了的社会压力之下。所有的旧式女性主义模式都属于一个男权压迫和禁止女性的模式,男权长期压制着处于无权地位的女性。

第四,强调事物不只需要理性同时还需要感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个人批判(即带有个人感情性的批判)是对普适主义的挑战。因为在普适主义下,女性是缺席的﹑沉默的。它批评在传统的男权学术中舍弃了个人的和感情的内容。主张将个人与理论联系起来,从个人角度批判社会。

參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李英桃.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倪志娟.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5(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1dc868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