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光,东方的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4-25 12:35: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的光,东方的影》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西方,练习,答案,东方,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 ,又 。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⑾“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⑿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


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⒀“(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⒁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⒂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19.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红:“殷”读作“yān”。

B. 大煞风景:“煞”不可以写作“杀”。 C. 桎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 一瞥:“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 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 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 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21. 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2. 为第⑦段横线处甲、乙处各补写一个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23. 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4. 第⒀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简要分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答案】19. B 20. B

21. ①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②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22. 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

23. ①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③光与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④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4. ①“东方的情致”,即东方文化或文艺作品呈现的独特美感。文中作者提到东方的文艺作品往往借助“遮掩”的方式呈现女性形象的美,让读者充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这种方式往往会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避开直接外貌描绘,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征并借助“娇花”“弱柳”的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黛玉的多情、美貌与柔弱。“西子”“比干”的典故运用,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及文化认同感,使其进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与聪慧。

③这种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艺术手法,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与审美观,也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与深情,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字音、字形、词语的能力,其中选项B“杀”和“煞”在这个词语中通用。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内容的概括,其中A项“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错误,文中“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应该是和中国落日的景致不同;C项,“深表遗憾”文中无据,无中生有;D项,原文是“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不是“目视对方”。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的用意”首先明确引述《飘》的内容是“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然会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填空的题目,注意要求填写的是中国喜欢“糊纸”的原因,结合上文的内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可以答出“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标题的作用,可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的角度“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从内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与影”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体现的东方情致,通过13段的内容看东方的情致是“遮掩”和“联想”,由此分析林黛玉的描写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红楼梦》中采用的“遮掩”的手法是:对黛玉的描写,避开直接外貌描绘,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征并借助“娇花”“弱柳”的比喻修辞,同时运用“西子”“比干”的典故运用,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及文化认同感,使其进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与聪慧。形象生动地写出黛玉的多情、美貌与柔弱。然后分析效果:这种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艺术手法,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与审美观,也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与深情,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705603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