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意象与意境

2024-03-18 19:2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味意象与意境》,欢迎阅读!
意象,意境,品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味意象与意境

作者:张晓丹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2

要:在阅读诗歌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能够很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当中。那么究竟如何区分意象和形象,我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意境

意境,据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意象呢。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注意意象有几个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等单个意象在传达的意思上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它们有机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诗人心目中苦难深重 、步履维艰的祖国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我国几千年诗歌理论传统,非常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学说,意思是说诗要表现诗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诗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理解了作品中的意境对理解全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智者的眼中都能入诗的,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意象与意境,就能和诗人一起遨游他带给我们的神奇世界! 参考书目

[1]《美学的散步》 宗白华 安徽教育出版社 [2]《古诗鉴赏辞典》 贺新辉 北京燕山出版社 [3]艺术问题》 苏珊朗格 滕守尧译 南京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14abc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