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传统文化

2022-04-02 13:5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天里的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春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春天里的传统文化

作者:丛培业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年第03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萌动;春天,和风拂面,桃红柳绿;春天,生机勃勃,诗情画意……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能有足够的想象力建构、胜出这一吗?在农耕时代,随顺四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寻求五谷丰登。面对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国古代智者与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形成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就整个春天而言,从立春开始,经雨水、惊蛰,到春分、清明,直至谷雨,人们遵循节气的变化,开展与农耕生产相匹配的劳动生活,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事上,人们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立春,意味着每年农事的开始,忙碌于春耕也就成为中国古人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作为传统的农耕大国,古人在开启农业生产时践行十足的仪式感。每逢立春,皇帝和地方官员都会通过一系列迎春礼仪向老百姓劝耕老百姓也通过迎春礼仪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顺遂。古代皇帝还有亲耕的传统。据说汉文帝刘恒就是第一位亲自耕作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接受贾谊躬耕以劝百姓的建议,多次亲耕以率天下之民。此后,这一做法得到历代皇帝效仿和支持,尤其到了明清两代,每年的农历二月二,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籍之礼。到了康熙年间,演耕作为法律被确定下来,每年春季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扶犁耕地,举行演耕之礼。无疑,在农业社会,农耕活动是国之大计、立国之本,而且它在历史的沉淀中,也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日渐丰厚。

经过一冬的蛰伏,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美丽的爱情故事总是与春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礼·地官·媒氏》中就有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仲春二月是男女结婚的日子。为方便青年男女的感情交流,古代还设定了固定的春游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它又被稱为中国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放眼望去,在清波荡漾的溱水、洧水之畔,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这些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勺药,寻找自己的爱情。《诗经》中记载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郊游期间。在《国风·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由此可见,当时郑国人喜春游,每年春天许多男士便会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真爱。在一起结伴郊游的过程中,姑娘小伙儿相互了解,两情相悦,互赠信物,约定终身。

应该说,农耕生活与爱情故事都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除此以外,在古人的春天里还有怎样的生活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似乎更深谙此道,他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让盎然的春心与复苏的自然相遇,与草长莺飞的春天相拥。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685cf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