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祭

2022-05-26 04:3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汶川地震周年祭》,欢迎阅读!
汶川,周年祭,地震

汶川地震周年祭

历史不容复制,却可以触摸。一年前的今天,一场惨绝人寰的地震猝然而至,山崩地坼,生灵涂炭。这一天,从此被历史永远定格成了黑色的背景,我们每个人都在浓重的黑暗中体味无尽的悲凉和哀矜。

一年后,当我们重新抚摩这个日子,不免百感交集。灾难的狰狞并未使我们一蹶不振,这一年你没被击垮,就永远不会被击垮!这一年,灾区民众没有被击垮,这一年,中国人没有被击垮。因为我们用爱、用血、用泪编织了抵抗的武器,因为我们互相砥砺,抱团取暖,因为我们善于痛定思痛,从踬踣中懂得珍存,从磨难中体验教训,从行进中蓄积向上的力量。

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纪念是一种继承,也是传承。传承什么?传承在抗震救灾中所生发的一切的积极元素,传承对生命的尊重。抗震救灾时,温总理说,第一还是救人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面对灾区孤儿时,总理说,别哭,你放心,政府会管你们的,政府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你们一定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有什么困难,将来政府会帮你们。这是一种浓烈而深沉的人文关怀,今天重读这些言辞,依然让人感慨。灾难渐行渐远,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应该愈加浓俨,更加升华。


还要传承什么?传承人类的共同价值,比如国旗为死难者而降,比如建立地震博物馆,比如新闻全方位的自信与开放,比如志愿精神的崛起与绵延,再比如对善款监督的经验与教训。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国家本应持有的大爱,都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所有的行礼如仪背后,归根结底都是回到人,回到公民。正如杂文家邵燕祥所说:我们要以一定的仪式,向人们昭示并让后代记住,要把中国建成现代法治国家,我们要尊重并捍卫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并捍卫与生俱来的一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纪念也是提醒,提醒我们关注当下。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用一根灰白色的帆布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遗书中写道:每天都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实在太大。悲剧未消,又传噩耗,翔选择了弃世,他在怀念爱子的博文中写道: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这就提醒我们,在茫茫世界中,每个灾区人虽然只是一颗尘埃,但,我们要把他们每个人都当作整个世界,惟有如此,悲剧才会减少。罗·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命。没有谁不热爱生命,只要他不感到绝望。

纪念也是一种拨乱,拨除不该有的乱象。比如,死难者尸骨未寒,过度商业化已侵袭而至,对此,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


先是地震遗址的保护问题还是要坚持一个人文思想,就是要尊重人,尊重死难者,我认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没有了这个底线那这个商业化就没有意义了。此外,还有不少人在消费地震,不少企业允诺的善款没有到账。

此前,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所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今天,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日子里,重读这话,不是为了宣扬乐观精神,而是为了表证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反思能力和自生能力。是的,我们相信多难兴邦,不是因为多难能够自然地转化为财富,而是因为多难能够涵养公民意识,能够使社会懂得珍惜,懂得革新;我们坚信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不是歌颂灾难,感谢苦难,而是因为我们深知,一个充满着力量的民族只有懂得转危为机,才能更好地走向前方。

因此,对地震的最好纪念和祭奠,就是回到人,回到公民,回到尊重并捍卫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并捍卫与生俱来的一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94e004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