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内容doc

2022-08-15 07:4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内容doc》,欢迎阅读!
诵读,学期,年级,经典,内容

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内容

经典名篇

《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诵读提示 在这里重点选读28句(段),并加了读解,以帮助学生诵读。诵读中,老师要对《中庸》原文及解读进行研读(见本网页面所附内容或在网上搜索),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浏览,以增强学生对《中庸》整体把握和了解。



28/]

注:加深绿的句子要熟背,其它要熟读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译文: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要,孔子之孙子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误差,所以把它写成书,传授给孟子。中庸这本书,开始时祇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最后又汇归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方,归纳的时候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它的意思无有穷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思量,用心研究,自然能体会出心得,用在做人处事,就是一生也用不完。”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注说: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注解: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zào尔!

◎译文: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注解: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注解: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有言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1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译文: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译文: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d901c5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