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画像石折射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

2022-04-09 09:2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汉画像石折射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欢迎阅读!
画像石,社会生活,折射,人文,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汉画像石折射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

作者:赵尊强

来源:《卷宗》2012年第07

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为研究早期艺术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汉画内容的演化跟时代民俗的流变之间具有一种很强的联动关系。汉画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画像石;社会生活;人文精神

汉画像石作为民间艺术,是汉代厚葬习俗的必然结果,其制产和传承与当时的民风民俗的联系相当紧密。在古人的观念中,死生是一样的,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活人需要的,死人同样需要。人们模仿阳宅图画其壁的风俗在砖石上范铸图案或刻绘画像,其情形便成了我们现在习称的汉画。从这个意义上说,汉画源于民俗,它具有民俗的所有功能。 一、汉画的社会生活表现

汉朝甚重农桑,素以渔商为末节敝俗。在这种重本轻末的风气中,除秦晋这些有先王稼穑,务本业遗风之地的民众越发勤勉,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盛行演耕籍田、祭祀田神的风俗。这种风俗在乡间里巷的进退不仅关乎着社稷的盛衰和治乱,其民俗功能多层面效用之在人们心中的累积叠加还会给汉画增添新的内容。细察一部汉画变迁史,其中不仅有大量来自田间地头的幸福歌唱,而且更有表现籍田祈谷等祭祀方面的优美篇章。缘于神农氏炎帝析木为耜、揉木为末和教民种谷之德,汉时对神农氏的祭祀即已成为定制。《后汉书·礼仪上》载:正月始耕,尽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已享。《后汉书·礼仪下》亦载: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全国各地的汉画题材虽然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但在对神农氏的祭祀上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秦晋为先周发祥之地,农业传统悠久,出土神农氏画像极多。从已发现的近30幅神农氏画像来看,神农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极高,常被设置在神树的最顶端以寓意具有无限的神性。民间祭祀灵星神时一般21组,按照从耕种到收获的次序持相应农具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进行。由于这种习俗影响深刻,故全国各地的汉画对这一题材施墨较多,这其中又尤以四川省博物馆珍藏的芟草播种画像砖最为典型。砖上6位农夫分3组表演着祭灵星神中芟草播种的舞蹈。至于牛耕拉车、积肥整田方面的民俗内容,都被各地归入了特别偏爱的本土文化范畴,十分普遍,成为汉画幽赞神明题材中的荦荦大者,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时所特有的自豪情感。

《日书》乃日者卜筮择居之书。从江陵张家山327号汉墓、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定县八角廊汉墓、临沂银雀山汉墓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皆有《日书》出土之情况来看,《日书》在汉代的影响极其广泛。在日者看来,五行之气相生高贵昌吉,五行之气相胜贫贱衰耗,所以《日书》十分重视宅居的格局,尤其重视门的朝向。《日书》将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门分成22(南北各六,东西各五),并从东南隅的寡门起依顺时针方向逐一解说各种用途房屋所宜的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42e5c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