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深话苏词形容兄弟情深的古诗词

2022-07-09 07:0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兄弟情深话苏词形容兄弟情深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兄弟,古诗词,形容

兄弟情深话苏词形容兄弟情深的古诗词

一、从苏词的创作背景看其兄弟之情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子由的词作中最有名的一首,被后世广为传诵。据《苏轼词编年校注》,该词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于密州任上。中秋过后,兄弟二人面临分别,子由送兄长至八十里外的颍州,二人又与欧阳修共度了半个月,离别前夜二人还在船上彻夜长谈。秋之夜,更激发了苏轼对子由的思念。与之前不同,经历了宦海沉浮、人生起伏,词人变得更为成熟、通达,在一番挣扎、思考后终于开始积极面对人生,并以此情寄予子由。 (二)《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词编年校注》该词应于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作于徐州。据《苏轼年谱》记载,他们曾到过彭城汉祖庙观试剑石,后还一起游百步洪,接着他们又一起送访友,游快哉亭、石经院,泛舟汴洄,


夜宿逍遥堂……。这一切的经历都为兄弟之间的相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中秋后,苏辙将赴南京任应天府签判之职。他们都知道,下一次的中秋团聚又将是若干年后。尽管如此,苏轼仍以以退而相从之乐来安慰弟弟。

(三)《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中秋的创作时间亦有分歧,本文据邹同庆等《苏轼词编年校注》所编,定于绍圣四年,此年苏轼62岁。儋州即在今天的海南岛,那里的生活比惠州更艰辛,事实上苏轼在此地经常以红薯、紫芋充饥,甚至尽卖酒器,以供衣食。不仅路途遥远,且一海相隔,兄弟再会无期,年老不便的词人悲从中来,伤己怀人。此时的词已失去了年轻时候的桀骜与自负,代之的是人至晚年的悲凉:中秋谁与共孤光,盏凄然北望

二、从苏词的情感特质看其兄弟之情

从这三首中秋词来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表现了兄弟间深切的思念,而《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则更侧重于表现兄弟间的相互慰藉。由于词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于中秋的感情基调也有所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人中年时所作品,情绪显得比较乐观、积极;而《西江月》则是老年流放时期所作,充满了凄凉之情。这两首词的哲理性都很强,充满了词人对人生的思索。由于都是中秋词作,所以在内容上都突出了期待亲人团圆的思念之情,真挚感人。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并不以表达思念之情为主,因为该词作于兄弟团聚之时,且创作的目的在于唱和苏辙的那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以此安慰情绪比较低落的弟弟,所以感情基调比较高昂。当然,此时的苏轼政治热情依然高涨,尽管仕途受挫但还保持乐观,并希望借此宽慰、感染子由。 三、小结

言由心生,相信文字才是苏轼兄弟情谊的最好见证。解析苏轼写


给苏辙的词作可以发现,他们不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思想情感的深度交流也使他们互为知己,因而他们的兄弟感情特别令人动容。他们是宦海风波中声气相投的知音,是坎坷人生中并肩携手的兄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93d3ca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