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2023-04-26 18:0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叙述了什么故事》,欢迎阅读!
木兰,叙述,故事,什么

木兰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变现了木兰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木兰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的背景“花木兰”的传说来自哪里呢?是不是真有其人?中国历史上有无记载?其实,花木兰的只是一段民间广为流传的,在正式的史藉中并无记载,只见于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首《木兰诗》(或称《木兰辞》),由于流传已久,这首诗的作者已经都不可考,然而到底诗中叙述的是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历代的许多史学家也都曾经做过一番考究,至今依然没有定论。甚至就连这《木兰诗》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做,一般被最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的是是唐代人仿北朝时期民歌所作,这是依照诗中文辞来判断的,不过并未找到确切证据,更不用说诗中所描述的那位传奇女子-花木兰,她的真实性、朝代、籍贯,甚至就连姓氏,至今都是众说纷云。

首先,以时代而言,历代许多位史学家考究有不同说法,姚莹的《康輶纪行》中就认为木兰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代的人;程大昌的《演繁露》则以『可汗大点兵』一句认为木兰的朝代非隋即唐因为『可汗』一词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阎若琰也以唐朝司勋掌官吏勋级十二转为上柱国,类似现今所说的参谋,『策勋十二转』一句说明显示出是唐朝的封勋制度。另外,北魏的府兵和唐代不同,北魏是采兵民分籍;唐代则是兵民合一,而且只有唐朝的府兵需要自备粮食衣装,北魏的不必;所以《木兰诗》里需东南西北市场买了一堆东西,这应该是唐代府兵才会遇到的情形。

再来说到地点,元朝的刘廷直所撰《木兰碑》以为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即现今的河北;但是河南的商丘县志则记载木兰为当地人;姚莹则以为木兰为武陵人,就是甘肃武威县;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也在河南境内。

以姓氏而言,《木兰诗》也没提到木兰姓花,事实上在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清一统志则提到木兰姓魏,到了徐渭的《四声猿传奇》才以为木兰姓花。从此之后,因为清代戏曲的流行广泛传播民间,木兰代父从军这样具有传奇性的,因此被改编成戏曲表演,木兰姓花的说法才被较多数人所认知,实际上根本也毫无证据。

总之,花木兰应该不是传说或神话般虚构出的人物,因为她的姓氏、故乡、时代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至少这些说法都曾经被历代史学家考据过而提出,证据就算薄弱但至少是有据可考。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


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2d26c1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2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