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8章 社会制度

2022-12-05 16:2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 第8章 社会制度》,欢迎阅读!
社会制度,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概述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

1)普遍性。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 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4)强制性。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 5)阶级性。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 《教程》P162

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 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2)制定规范。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其它制度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主要有: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2)派生制度:指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它一切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基本观念和基础理论(观念系统)2)规范(规范系统)3)组织(组织系统)4)物质设备(设施系统)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划分,现实中的社会制度是以上四个要素结合而成的,无法也没必要严格分开。但是,一旦某一制度出了问题,我们却可以从各个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传播和创造文化功能4、社会化功能

▲社会制度除了具备上述对社会系统的正功能外,也可能对各种社会系统发挥负功能,即导致系统内部的紊乱、问题、扰,危害系统的整合。

1)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原有社会制度往往会发生阻碍作用。

2)就某一具体系统而言,当出现某种非常态情况时,执行制度如果极端化,也可能出现反效果。

经济制度

一、基本概念

经济制度是指在经济领域的社会规范体系下,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模式。

经济制度的功能: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保障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1.财产所有权 2.社会分工3.契约与合同4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5计划与市场 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 如何科学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 3、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4、国家调控下的市场——在矛盾中的不断前行



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概述 所谓政治制度,指的是规范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并在社会中对他人实施权力的体系。 ▲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是抽象化的社会制度,政府则是由一个个实体的人构成,是由这些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二、政治制度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可以通过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尤其是对各个社会群体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进行协调,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有条不紊。

2、管理公共事务:每一领域的行政事务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规范它们的运行。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各个生活领域的公共事务的协调,只能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负担,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




关于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制度改革的原因

1、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制度也应当不断发生变化和改革。 2、不同的制度规范往往引起各种社会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3、制度的惰性力量常常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外在力量,压抑着人们的创造性活动。

4、社会制度本身很难有全面的涵盖性,面对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会出现漏洞和不完善之处,必然成为合理合法外衣下越轨行为的庇护,从而酿成更未必严重的秩序混乱。 二、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及其创新规律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影响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因素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的需要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制度作为人类需要的产物,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无疑也会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而变化。 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原因。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规律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三、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自主理性的行为)

第二、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动力) 第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既为每个社会个体发挥才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供了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为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有效动力保障。 四、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1、在经济制度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政治制度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在文化制度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69b8ed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