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临终关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5-09 01:2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形势下《临终关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欢迎阅读!
临终关怀,教学改革,形势,探索,课程

新形势下《临终关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速上升,老年人的护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重视,尤其是老年临终关怀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实施临终关怀,可为临终患者提供安详、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缓解临终患者的疼痛,并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使其坦然面对死亡,且能安静的走向人生终点。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临终关怀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临终关怀;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随着临床上老年患者的增多,对于临终关怀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提升,人们除了重视优生优育,重视高质量的生活,也已逐渐开始重视优死。临床上虽已经深刻认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但目前国内单独开设临终关怀课程的医学院校仍非常少,尚没有相关的护理服务教育体系。临终关怀的实施和普及,以及临终关怀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临终关怀基础知识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又称为安宁疗护,是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一段时间内,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护,目的是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舒适安宁且不留遗憾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其家属得到慰藉和居丧照护,临终关怀主要任务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的死亡。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与一般临床患者的心理特点有很大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其要求会有些苛刻,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所以为其提供临终护理服务非常重要[1]。大多数情况下,临终患者的心理会经历否认期、愤怒期、抑郁期及接受期四个时期,否认期:临终患者通过医生或家属了解自身病情,得知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后会往往产生两种心理,一是即将死亡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其情绪会非常低落,二是难以接受并极其否认,患者会怀疑是否为误诊。愤怒期:因面临死亡,家属会尽量满足患者的一切需求,患者感受到后心理会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抑郁期:患者面临死亡的同时也在忍受疾病对自身的折磨,其情绪会很低落,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出现抑郁情绪。接受期:处于该时期的患者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对死亡这一现象已经认同,心理上很平静,身体上是一种需要长时间休息的感觉。相对于一般患者的护理服务,因临终患者身体及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需充分尊重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全面的身心照料,提供适度地、姑息性治疗,帮助减轻患者身体上疼痛,给予患者温馨舒适的环境,告知家属多陪伴患者,多关心爱护患者,做好心理上的疏导,注意患者情绪,满足患者合理的愿望,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友爱,消除他们焦虑、恐惧,平静、安详的接受死亡、不畏惧死亡。

2 临终关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独立的课程与教材

临终关怀护理涉及到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如:伦理学社会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因涉及学科种类多,内容复杂,要想切实提升教学成果,设置独立的课程与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多数医卫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独立开设临床关怀课程,也没有成熟的临终关怀规划教材,大多数是在护理伦理、基础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教学时适当穿插一些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2] 2.2 缺乏融合性


对于临终关怀护理工作而言,既要保证基础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又要注重人文关怀的融入,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些护理人员只注重基础护理,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亦或是过于注重人文关怀,对临床护理工作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际工作过程中,老年临终关怀工作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又要具备完善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且能够对各学科知识予以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3] 2.3 不均衡性

现在很多临床工作者及医学生都认识到开展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加以强调,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处于理论层面,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很难取得理想的执行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晚期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工作过程中对于临终关怀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并没有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未能予以有针对性的照顾,这种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不均衡性难以保证临终关怀的护理质量。 3 强化临终关怀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设置独立的课程与教材

为推进临终关怀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成果的提升,应充分认识到临终关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该项护理工作中所涉及学科内容众多,为保证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应尽可能通过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开设独立的临终关怀课程,由专业教师与临床、养老机构等一线专家一起编撰、出版适用于职业教育的临终关怀规划教材,有了独立的教材与课程之后,学生才能系统性的学习,并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当中,这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及临终关怀护理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3.2 促进各学科融合

前文中指出,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中涉及多学科种类,知识面广,需要注意的点众多,既要保证基础的临床护理质量,又要注重人文关怀,若是教学工作中难以做好各个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很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在护理实践中就可能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有主有次,开展立体式教学,如对于临终患者脑死亡标准、安乐死标准、心理护理目标等应予以深层次讲授,而对于临终患者个人权利等理论性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则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以便于学生理解[5]。课程可以围绕某一个重点主题,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评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从精神、心理多方面给予患者有效关怀的护理理念。 3.3 巧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临终关怀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教师们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因此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临床关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PBL、情境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教学微课、动画视频、案例等,既能教给学生必要的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些解除临床工作较少的医学生们可能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经典临床案例或者是电视剧中的有关片段,让学生认识到临终关怀对于患者的意义,教学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通过临终关怀的学习使大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之死与他人之死。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呼吁临床关怀的普及,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教育必须在先。医学院校更应该走在前面,本文就在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分析当前临终关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措施,对于临终关怀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宇岚,冯英.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医学20172909):1250-1252.

[2]王蓉.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中人性化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3):221.

[3]刘虹.临终关怀护理在老年病房临终患者护理中的实践效果探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025011):127-127.

[4]韩燕,尤佳.临终关怀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7):70-72.

[5]刘斌志,郑先令.论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3):56-6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daaaf7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