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2-04-28 19:3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欢迎阅读!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兴替,可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王嬴政继位。秦国对山东(崤山)六国发动过8次大规模战役,总计歼敌150万人左右,其中白起一人约占100万。当时战国的总人口大约2000万人,对于山东六国来说,白起不是战神,而是死神。

白起生于战国中期,秦昭襄王时期孟西白的后裔。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成长于行伍之间,从锐士到百夫长千夫长,一步步高升,直至被封武安君。在那个疏不间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时代里,封君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白起一生从无败绩,在秦国朝野有着极高的威望。但同时也有不少对头,以后我们要讲的范雎就是一个。白起来自秦国底层不同于王翦家族世代为秦将,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以很难和那些文官融合,自然也免不了得罪君主。尤其在白起封君后,各种谗言蜂拥而至。白起在战场上披坚执锐,攻必克战必胜,但却躲不过这小人的暗箭。

在著名的长平之战后,形式发生较大改变。赵国元气大伤,但却同仇敌忾全民皆战,其余五国更是闻风丧胆,抱成一团。白起虽然百战百胜,但是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秦国只有休养生息,待机而动。山东六国只是暂时的联盟,很快又会陷入互相攻伐。此时,秦昭襄王已经将近七旬,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灭国统一大业,强令白起出兵。白起称病拒战,最终被秦王赐剑自裁。

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还,却死在了自家人手下。相比于白起的悲惨结局,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则幸运的多。与其说是幸运,倒不如说是两人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王翦出生于武将世家,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很快就成为军中主将。王翦为人谦和,跟同事关系都不错;而对于领导则更是毕恭毕敬,你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尤其善于揣摩帝王心思。估计王翦应该对韩非和鬼谷子很熟悉。

在消灭韩赵魏以后,秦王嬴政开始计划吃掉楚国,并且向王翦问兵,王翦的答案很简单也很坚定必须60万人。嬴政认为王翦已经老了,太过保守,于是便派只要20万人就可以灭除的青年将领李信进攻楚国。不出意外,李信被老谋深算的项燕狠狠的揍了一顿,惨败而归。嬴政这又赶紧来找王翦,王翦不记仇也没有架子,还是那个要求非60万人不可。嬴政没有犹豫,倾全国之力60万大秦虎师浩浩荡荡奔向楚国。

大军刚出发没多久,王翦就一封接一封的请赏报告往回寄。要大房子,大院子,游泳池,要豪车,要子孙特权名分,总之估计够几辈子逍遥的了才算满意。军中将领纷纷劝谏,要这要那的,可别惹恼了这个暴躁的大王。王翦说出了他的想法,现在秦国举国之兵都给了自己,只有索要许多物质上的赏赐,才能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想要金钱和爵位,没有别的意思。果然,向来多疑的秦王嬴政反而更加信任王翦了。老板最喜欢员工提要求,不要害怕你的员工跟你要什么,怕的是这个人什么都不要,如果一个人无欲无求那这名员工多半是混日子的。

秦灭六国以后,王翦也功成身退,平安终生。顺便说一句,那位20万要灭楚的青年将


领李信就是后来大汉将军李广的先祖。

白起和王翦最终不同的结局,抛开历史的原因,更多的在于自己。相对于白起和秦昭襄王,其实王翦的领导嬴政是一个更加不好应付的主。白起给自己定的规则是不打则已,打的话就一定要赢。战争就是战争,只有输赢,不存在其他的个人情感问题。而王翦的手里有好几张牌,老板想要哪个我就打哪个。

白起更加适合在私企里,带领团队冲锋陷阵,业绩的排头兵。简单粗暴,却很高效。王翦则深谙各种人际关系,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国企和各单位办公室主任非他莫属。

企业非常需要白起这类人才,胆大心细、有原则有底线。现在很多销售人员在和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经常为了谋取私利损公肥私,甚至不惜触犯天条。

另一边,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王翦为求自保过早的退离政治中心,也埋下了很多隐患。比如说向始皇帝劝谏休养生息,改变治国方式,毕竟打仗和治理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以及后来的沙丘政变李斯一人独大,只有蒙恬这一支远在北疆的武装力量。

可以说王翦的过分自保,也是在加速秦王朝的迅速毁灭。不过很遗憾的是,王翦的孙子王离没有守住那短暂的幸福,反而以殉国的代价亲身经历了大秦帝国的倒塌。

缺少什么的时候就会不断彰显它,习大大提出的荣辱观不也是这样吗?两种人才都是企业所需要的,关键看老板如何平衡和调节。

对于同一件事,20多岁大多是批判,30多岁是理解,40岁我想应该是接受和包容。不管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守住底线就好,中和圆融只是一种理想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2724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