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西游记

2022-11-27 02: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国人眼中的西游记》,欢迎阅读!
西游记,外国人,眼中

外国人眼中的西游记

摘要:《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老外阅读《西游记》和中国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还是又算差异的,本文就主要对外国人眼中的《西游记》做出论述。 关键词:西游记 国外 差异性 正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 ) , 长安弘福寺僧人玄奘私自西行天竺取经而回。此事轰动朝野,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终于在16 世纪汇成一部伟大的作---- 《西游记》。自5西游记6成书以来,尤其是19 世纪以来, 数百年间《西游记》 再一次涉千山万水, 迄今已有一二十国译本,但是仔细比较, 《西游记》在异域的流传,还是与中国国内对其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一、 东方人眼中的《西游记》。

《西游记》在东方的流传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下面以日本、印尼、马来等 为例说明。

(一)日本。 国外对《西游记》的研究,以日本汉学家的成绩较多。早在日本飞鸟时期, 唐贞观年间, 僧道昭闻知玄奘取经归国, 即赴东土求学, 在抄写经文的同时,抄集了一些取经故事, 郑重传入日本。较早的重要论文有猪俣庄八的《关于西游记》、中野美代子的《西游记和三藏法师传》、田中谦二和荒井健的《西游记的文学》、内田道夫的《西游记的语言》等。

在日本, 唐宋时有关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都是由僧侣完成的。明清时, 大量《西游记》版本传入日本, 其中有着浓厚神秘意味的汪道涵《西游证道书》 刘一明《西游原旨》 颇受欢迎。20 世纪以来, 现代日文译本约有30 多种, 中不少( 如弓馆芳夫、守藤更生、太田辰夫等译本) 都以汪、刘二书为底本。可见其宗教色彩浓厚。

日本的《西游记》研究在对一个宗教故事的追溯中, 以详实的资料几乎勾勒了一个完整的《西游记》形成史。这之间涉及到对唐宋《诗话》的考证, 对元本平话的修复, 对作者为丘处机说的质疑或引证, 对人物形象的溯源,,其中, 于孙悟空形象的渊源, 在印度说、中印混血说的标签下, 几乎是清一色的佛典说, 尤以太田辰夫、矶部彰为代表。认为孙悟空渊源于佛典中的向导猿或猿形护法神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 (二)东方其它国家。

蒙古阿兰巴托所藏蒙文手抄本, 大都源于阿拉纳首译本, 居然有13 种之多。从一些资料来看, 阿拉纳这部早期译本由于符合蒙古人对佛教教义的阐释, 所以很快便引起了蒙古学者的注意。蒙古的抄书者把它奉为佛教启示录《 一个


( 玄奘) 的故事》, 成了佛教信条。有一蒙文译本便直接叫做Tangsang- blama, 即唐僧喇嘛。

在印尼、马来语的世界, 关于5西游记6的翻译几乎完全是一种宗教现象, 得十分兴盛。1937 9 月胡氏所译5西游真诠6开始按月连载, 这一月刊同时还附有《道德经》、《观音菩萨传》等宗教译文。《西游记》在东方的流传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也许正是因为东方各国拥有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 在这一文化圈里,《西游记》更多地是以唐玄奘取经的故事流传的( 唐太宗事是取经的直接原因) 。有意味的是, 越南对《西游记》的态度却有些个别。由于越南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游记》多半被视为市井文字, 并不被看好。不过这一差异, 大抵都来自于对《西游记》思想意蕴的认同与否。

二、 西方国家对《西游记》的理解。

西方, 一开始却是将《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由汉学家翻译的。这样, 《西游记》的介绍大都经历了片断译文——百回选译—— 全译的过程, 译文虽杂, 但在注目于小说本身的意蕴时, 却已大致把握了“西游”故事的脉络, 并逐渐突出了孙悟空的故事。

我从一本杂志中看到瑞典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向他的学生解说的:中国的《西游记》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和尚去西方的印度取经的故事。他骑着一匹白马,带着一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他挑担。路上, 为了消遣,他还带了一只猴子和一只宠物猪。听说他带的那只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为他打死了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和尚带的宠物猪没什么本事,但特别能吃,听说它一口气能吃四只西瓜,把和尚、仆人、猴子的那几份都吃了;它还很好色,路上 碰到小姐,它就色迷迷的……但和尚很喜欢它,因为它一路上能为和尚解闷。仆人最没用了, 一天到晚就挑着那破担子,听任摆布……外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啊, 中国的和尚真潇洒,去取经探险还带着猴子和宠物猪,太有味,太刺激了…… ”这完全把《西游记》当做一个故事讲了出来,可见西方人更注重其故事性。

美国阿瑟·韦理(Arthur Waley,将《西游记》书名译为《猴》Monkey这个译名在西方颇为通行。英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西游记》时说:“十六世纪中国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即众所周知的被译为《猴》的这部书,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美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说:“在十六世纪中国出现的描写僧人西行取经故事的《西游记》,被译为《猴》,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此书经过许多人参加创作,最后是由吴承恩在比较粗糙的基础上,经过很大的加工提高而写成的。

《法国大百科全书》写道:《西游记》是关于著名僧人唐玄奘的历险故事。这位高僧西游的目的是精研印度佛教的宗旨,他的同行者有被他收为门徒的魔猴、猪精、沙妖怪。他们师徒四人经过许许多多奇幻的地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有朋友,有敌人。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德国迈耶大百科全书认为:“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西方人在翻译、介绍的同时, 开始了对《西游记》 的研究。韦利在其序言中就追索了《西游》的寓言, 他认为三藏代表普通人, 孙悟空代表天才, 猪八戒代表肉体的欲望, 沙僧代表诚。在西方文化圈内,5西游记6更多地是一部奇幻的神魔历险记, 而不是宗教作品, 它的主角是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而且人们已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3469d2b14e852458fb57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