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2022-07-06 21:00: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欢迎阅读!
丝绸之路,观后感,永恒,记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这篇是假期里写的,刚逛博客的时候看到其他人的博客里也有观后感,而且刚好也是假期里读的书,看着觉得帮助很大,《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我就寻思着把这篇也放上来,虽然矫揉造作了一点,但也凑凑数。

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一)那些要塞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树万树梨花开。

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 长安。

纪录片最后一集名为《永远的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古都的西安,如今仍为交通要道。“九宫格局,轴线突出”

,优良的城市格局自古以来广为诸多城市竞相模仿。历史的积淀,使如今的西安依然熠熠生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从那些历史遗存中遥想当年。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看着纪录片中时光交错,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这座城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始,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更经受了战乱的洗礼。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来来去去,只有这座城永远伫立在此,任时光洗涤。 楼兰。

楼兰这座城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神秘而又令人遐想。如今这座城在沙土之下沉睡千年,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一点点遗存和历史资料中,凭吊它最初的模样。想象着曾经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镇街市如今已被风沙所侵蚀。环境的恶化,楼兰人的迁徙……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转,仿佛在向人类敲响警钟,想要永远拥有心爱的家园,就必须从身边的一点一


滴保护起,才能使子孙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 (二)那些物像

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交流的要道。而丝绸则成为了当时中国繁荣强盛的文明象征。高超的制作工艺使西方人叹为观止,人们纷纷争相购买。丝绸之路也因此愈加繁荣。纪录片中考者发掘了大量的丝绸,依稀可见薄如蝉翼的丝绸上面的精美图案,使人感叹古人们的精巧做工。正是丝绸的传播使丝绸之路日久弥新,声名远扬。

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不仅有丝绸,还有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令人向往的佛教圣地。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是全人类的骄傲。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观后感《《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分享好文◆多少画师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呕心沥血才完成了如此杰作。镶嵌在山崖之中的莫高窟,显示出它的壮观气派,人们带着信仰前来,许下一个个心愿,祈求佛祖的保佑。上千个洞窟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庄严且肃穆。与周围漫天黄沙相比,巧夺天工的建筑更显出神秘的气息。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莫高窟看尽了世事的变化,愈加显示出它的珍贵。然而令人称赞的壁画、彩塑如今遭受着种种病害,深受人们关注。因此如何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尽千年的壁画成了目前人们最急迫的问题。纪录片中这样感叹道:莫高窟一旦失去了作为其精神象征的壁画,就好比一个人的思想被抽空,生命就会变得苍白而无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未来的敦煌将如何回首往事?

人们常说: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和地毯。其中,地毯西传而来,丝绸东传而至,唯有玉石产于和田本地。和田玉以它羊脂般的温润洁白闻名于世,看着和田人沿街叫卖做玉石生意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和田玉市场的欣欣向荣。“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玉的高雅、包容、沉静仿佛都在诉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人们讲究玉如其人。纪录片中所描述的玉石商人阿里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辛勤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诚信买卖,从不贪财。赚的钱中,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他的善心如同和田玉石般纯洁无暇,高尚的道德比玉石更加珍贵难得。阿里木作为和田人中的普通一员,使我们看到了如同和田玉般祥和的高尚品质。 (三)那些人

时间的车轮在丝绸之路上碾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这些痕迹的主角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与莫高窟息息相关的人们。王圆箓,俗称王道士,那个发现满洞文物,却又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拱手让给别人的千古罪人。斯坦因、伯希等西方探险家于20世纪初获取了大量藏经洞内的经卷、文书、绢画,最令人气愤的是,华尔纳用化学胶水将洞内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剥离,留下了惨白丑陋的墙壁。他们是敦煌的强盗,以“美好” 的童话来骗取无知的王道士,赤裸裸地掳掠那些宝藏。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然而,在当时那样动乱的年代,即使在京城也存在着令人揪心的画面:圆明园的烧毁、故宫内文物被掠夺……清朝官员的无能使京城的文物分崩离析,更别提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敦煌。它远远在那里,被当时的人们所遗忘,然而它的光芒却被西方的探险家们所青睐。如今的我们唯有愤怒和叹息,敦煌研究者们唯有更加努力地钻研,保护那仅存的遗产。




与那些令人所不齿的人们相比,丝绸之路上同样存在着那么一群执着着自己理想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只为心中的光。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人的龟兹。他的博学多才令龟兹的男女老少折服,他只身一人前来东方,辗转到达了长安,专心翻译浩繁的经文,同时带来了丰富的佛学文化。可以说他是佛学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是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同样,值得我们敬佩的还有另外一位僧人,玄奘。他从东方而来,一人一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了天竺国。以他为蓝本的《西游记》为我们描绘出路途的艰辛。与书中不同的是,这是玄奘一个人的跋涉,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程,同样也是强者不断磨练的过程。没有强大信念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他的一生立志于佛学的研究和经文的翻译,为人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也注定了他的故事将长久留在人们的心中,同经文一样世代流传。

丝绸之路很长,丝绸之路很宽。它像一首诗,无论朗诵多少遍,仍然韵味十足;它像一幅画卷,无论临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赞不绝口;它像一个谜,无论猜测多少次,仍然神秘如初。十集的《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让我们体会了丝绸之路的魅力,但仍然无法面面俱到地向我们展示它的真面目。它等待我们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6b7c09f90f76c660371a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