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022-05-04 16:3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贵州省2022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欢迎阅读!
贵州省,年高,期末,试卷,学期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贵州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内容:必修2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述,《荀子·王制》“凡农之道,()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郞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和关键原因是 3.A君主专制集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4.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5.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我国开始用煤冶铁是在

A.春秋 B.汉朝 C.南宋 D.明朝

6.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居住区开绸缎店 B.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D.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里

7.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谰”.其“微谰”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8.与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的是

A.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 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9.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下列能够反映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现象是 A.商业城市增多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民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0.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了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传播天主教

11.目前我国的电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四个产业中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有几个

1 / 3

A.1 B.2 C.3 D.4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B.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行

13.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立即掀起了向中国输出商品的狂潮。为了开辟市场,英国资产阶级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当时质地优价廉的大量洋沙首先涌入中国的哪一地区 A.东南沿海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中游沿岸 D.西北内陆地区

14.(清末)这个运动是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坚持清政府的政治垄断┄┅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5.下列有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纺织业是当时的第一大产业 B.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产业 C.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

16.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7.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我”┄┅,这股幸福感源于

A.义务交售制 B.工业成就突出 C.固定粮食税 D.人民当家作主 18.期实的经济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模式 D.斯大林模式 19.罗斯福新政中,兴修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为了

A.金融 B.调整农业

C.“以工代赈”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20.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的实质

A.实行国有化 B.变革经济体制 C.调整生产关系 D.制定经济计划

21.“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了体现的关怀,每人凭本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国民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 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2.十一届三中强调把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共的政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针趋势 C.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23. 我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政府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A.与外国交通便利 B.人们的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经营方式 C.侨胞多,容易吸引外资 D.有较好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24.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 25.我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应该是

A.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坚决反对 B.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完全赞同

C.为保护民族企业,坚决反对 D.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要趋利避害,迎接全球化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8分、第27 15分、第2812分、第29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5分)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二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2 / 3

——《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2分)

2)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2分)

3)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4分)

3)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7分)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DACB 6——10 ABDDD 11——15 CCABC 16——20 DCDCC 21——25 DCDCD

二.非选择题(第268分、第27 15分、第2812分、第2915分,共50分)

26(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每点1分,共5小点,任意4点,即可得4)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每点2分,共3小点,任意2点,即可得4) 27、(1)深圳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5分)

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8、(1)“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分)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分)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或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等亦可得分。)(4分)

129科学技术的推动;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结束;市场经济的确立。(3)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极易引发世界经济的经常波动;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3)

3)尽管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7分)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83c857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