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2022-07-30 15:1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李白诗中的月与酒》,欢迎阅读!
诗中,李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作者:王文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02

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可见,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个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文化现象。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部落,他们从采集的野果储存后发霉尝到了酒味,酿酒文化从此开始。从夏朝酒文化盛行,到商人善饮酒,周代大力倡导酒礼酒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酒不是一种简单饮食,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继续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酒政文化,三国时期酒风极盛,劝酒之风颇盛,喝酒手段激烈,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成为了雅趣,酒与情,酒与诗接下了不解之缘。

酒文化继续丰富,到了唐宋时期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李白饮酒解愁,苏轼饮酒赋文。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到了明清两代,饮酒特别讲究”“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纵观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不少人在觥筹交错、悲欢歌啸之余要冷静思考,这就不足为奇了。

翻开李白的诗作,题材多与”“相关,其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我作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如下。

一、问月饮酒,叹生命短暂而达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和游子思乡、闺怨之愁结合为一体,似乎成了定式。但是,李白在《把酒问月》这首诗中对规定的母题作了一次彻底的突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句把本不相干的月和酒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李白端着酒杯问月,姿态潇洒,富有诗意。酒能让人兴奋,使艺术思维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酒成了赋诗的兴奋剂,解愁的良方。而李白问月饮酒,在感叹生命的短暂这一点上和今人是一致的。他叹道:古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b4621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