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22-05-10 23:3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欢迎阅读!
思维,助力,培养,能力,学生

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冯天才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20年第3



冯天才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产生的价值是极大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也有很大帮助。

一、知识梳理,启发学生认知思维

在构建思维导图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梳理、筛选,将最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为下一步操作铺路。教师可以从知识特性出发,进行系统化梳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感知、筛选知识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还能夯实知识学习,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不是盲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引子展开引导。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大洲与大洋》,教学伊始,教师就让学生圈点、勾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圈点勾画的范围仅限于这一节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欲望被激活,积极主动参与。初中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很快完成了任务。接着教师将学生找到的知识点罗列到黑板上。学生抓住展示自我的机会,纷纷举手回答,将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因为这些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学生充满自豪感,思维导图构建的第一步快速完成。

二、有效串联,生发学生逻辑思维

知识点筛选出来后,学生必须采用一些方法,将其串联起来。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组织起来。如何弥补学生能力短板,需要教师从思维导图着手,进行创意设计。教师可以给出某一条线索,让学生顺着线索寻找知识点。这样,知识点的特性自然生发,得到快速串联。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开阔,认知维度得到拓展。

学习《乡村与城市》,学生自主寻找知识点,思维得到快速激活。这时教师给出乡村、城市这两条线索,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串联。学生的思维依然处于混沌状态。这时教师给出示范,将知识进行分类,按照不同层级进行串联。教师的示范演示还是很有效果的,学生豁然开朗,似乎掌握了学习方向。在实践参与中,学生掌握了知识串联方法,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

三、框架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同时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讲解。针对教材特点,教师在进行思维导图设计时,要让学生有大局意识,不能单纯拘泥于某一节知识点的梳理,要从宏观着手,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处。学生在构建知识、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学习探究过程,也可以是由面到点的梳理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引导,让学生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把握,还能从微观上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感知。当学生搭建起思维框架,对知识的认知自然更加深刻。

学习《世界大家庭》,为了让学生构建起思维导图,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两节学到的知识。学生在回忆过程中,对上两节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思想认知得到升级,发现了


本单元三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经过这样的知识构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具体到这一小节的内容,教师让学生从大的结构框架出发,先将最重要的框架搭建起来,然后进行填空,将细微内容进行填充。搭建框架的方法既实用,又能快速提升学习效率,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思维导图质量有了保障。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着手,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让学生快速参与其中,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文本涵盖的知识点。采用有效方式将知识进行串联,这是构建思维导图,生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当知识串联起来后,教师要搭建框架,简化思维导图。唯有如此,学生可以厘清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创新思维生成奠定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bb4d75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