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动式作文”换个面孔

2022-11-03 06:05:0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活动式作文”换个面孔》,欢迎阅读!
面孔,作文,活动

缘起:

由一堂作文课想到的

这是一堂习作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习作课。课堂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以“我的一招”为题,现场创设一个课堂情境,然后让学生当场作文。

先让一个学生当堂展示踢毽子的技能:然后引导学生用“镜头定格”的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学生踢毽子时的具体动作、姿态;接着指导学生如何描写踢毽子的过程,集体创作一篇范文《我是踢毽子达人》;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使用刚才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一招”老师特别提示,不一定写“踢毽子”,可以写自己的各种才艺。

十分钟当堂练笔后,现场进行习作交流,发现50%左右的孩子都写了踢毽子,而且习作结构大多雷同,甚至语言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反思:

目标和结果的背离

这是一堂典型的活动式作文课,其目标很明确: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着眼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2学会观察方法,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进行适当的写作技巧指导。

尽管现在这种活动式作文颇受教师们青睐,但学生的习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堂课让我感到很失落,也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课堂中竞有50%左右的孩子都写踢毽子同一内容?本想通过创设“踢毽子”情境这个“举一”,来引出学生更多的“反三”,但结果并不理想。这不能不说是此类活动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结合学生的作文来看,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孩子并非真会踢毽子,就算会踢,也不见得都是他们最拿手的。孩子习作中共性化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是不是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一招呢?肯定不是。哪个孩子没有自己的一项本领呢?

教师本来想通过活动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结果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甚至关闭了他们抒写自己多彩生活的心灵之门。 归因:

“活动式作文”的尴尬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审题、构思、表达等等,也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作文教学低效高耗的情况很普遍。于是,有识之士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学生“怎么写”,而在于教会学生“写什么”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写作内容。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则似乎不在作文教学范围内。

“活动式作文”往往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提供写作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技法指导,最后形成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活动式作文”确实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学生眼前的写作内容问题,不至于无话可写。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所有学生都写一个活动,文章内容、结构乃至语言都趋于一致,出现大量的“雷同文”。而这样的写作远远不是儿童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所以失去新鲜感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兴趣。

由此想到我的7岁小儿吃饭的情形,吃到一半总说不想吃了,然后就是奶奶一勺一勺地把饭和菜喂到他嘴里,鱼是剔了骨的,肉是去了皮的,每一口饭菜都成了被动的负担,而失去了自己尝试的惊喜和乐趣。儿子的吃饭问题成了我们家的一大难题。而我们学生的习作难题,不也正是我们“喂”出来的吗?


学生在“活动式作文”中,不再面临不知“写什么”的“饥荒”,而是丧失了自主发现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给学生创设一段“植入式”的生活,而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抒写生活的习惯,唤醒他们发现生活的热情和激活他们体悟生活的本能。 对策:

回归作文自由表达的本源

如果上述分析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对“活动式作文”做一些改进。 1.活动作文要少些规定习作,多些自主作文。

除了教材中规定的习作外,多创设让孩子自由习作的机会。“三(5)班的故事”是我们班孩子最欢迎的作文形式,其实这也是写活动的作文。孩子们三五人自由组合成习作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本故事本,轮流写每天的班级故事,故事可长可短,还可以配上自己的画。我一般不批等级,但会经常有“跟帖评语”我不规定习作的数量,但会创设有趣的激励机制。每周五中午的“故事奥斯卡”最吸引孩子们眼球。每组推荐本周最佳故事参加评选,“奖项”的名称五花八门,由孩子们命名。有写抓蜗牛遇到大黄蜂的“乐极生悲奖”有写姐姐用零花钱为自己汀杂志的“最美泪花奖”有写顶着班主任的“禁蚕令”养蚕的“爱护蚕宝宝奖”„„故事专刊的推出,更为自由活动作文注入了无穷无尽的魅力。我把孩子们一段时间写的故事进行整理成册。如学习科学课中的蜗牛单元,孩子们的故事都跟蜗牛有关——《裸奔的蜗牛》《蜗牛引发的冤案》“小小警察”找蜗牛》„„这些故事编成了《三(5)班的故事——蜗牛那些事儿》;有几个孩子吵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同一个故事,编辑成册就成了《三(5)班的故事——祸从口出》孩子们争抢着借书,结果遭班主任严厉批评,他们笔下绘声绘色的《抢书事件》也就成了最近一期的故事专刊。

这样的自由作文,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用手中的笔发出真实的、自我的声音。因为自由活动作文给予了他们自由表达的“安全环境”他们无需顾虑作文篇幅的长短和老师的等级批改,可谓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请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今天上午,张老师让同学们上台交流昨晚的日记。周镇东的声音太小了,我觉得没意思,就从桌子底下偷偷摸摸地看起《偷星九月天》来。周宇杰看见了也学着我的样子看起漫画书来。看着看着,我似乎听见张老师的脚步声渐渐近了,迅速把书放进了抽屉。周宇杰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正要把书放进去的一瞬间,张老师已经在他身边了。结果怎样,可想而知,被没收了漫画书不说,还挨了一顿猛批。

谢天谢地,张老师竟然没发现我!哈哈„„(郑鹏《张老师竟然没有发现我》 故事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孩子特有的顽皮和天真。我为孩子这样率性的表达而欣喜。可见,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抒写的空间,是解决“写什么”问题的一个很好策略。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才能用自己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话语来描写自己的生活。 2.活动作文要少些“植入”,多些“发现”

孩子们对世界本是充满敏感和好奇,一花一叶,一蜂一蝶,都能开启他们灵感的大门。可是什么时候,孩子们变得对大干世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呢?老师过多的干预,反而使孩子们对生活失去了新鲜感和敏感度。在“活动式作文”中也常常存在这种情况。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提出,“解决学生作文上的温饱,老师最不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做饭,饭已经有了,老师要做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拿喜欢的饭”。我以为,“活动式作文”中的植入式生活,就如同老师送到孩子们面前的“饭”。孩子们的生活其实本身就丰富多彩,无需教师“植入”,只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生活。 请看下面的事例。

午读课,大家正安静地看书,坐在窗边的孩子大叫起来,原来,今天的风特别大,把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eff20cf705cc17542709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