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阅读答案

2022-03-20 17:1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江东,答案,阅读,韩十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疑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


14C C项,“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理解有误。“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故“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错。其次,在“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两句中诗人借助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已无家寻弟妹”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故乡犹恐未同归”一句中“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所以整首诗包含了国难民忧,离情别绪以及个人遭际。“气概整体昂扬”错。故选C 15.①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两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两句,意思为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0128d4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