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韵”之十八陕州古城

2022-03-28 09:55: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崤函古韵”之十八陕州古城》,欢迎阅读!
古韵,古城,十八



崤函古韵之十八

陕州古城

位于三门峡市区的陕州风景区是河南最大的城市园林。那里既可凭栏瞭望九曲黄河的雄浑之美,又可领略小桥流水绿树红花的绰约风姿。更重要的是,这个由古陕州城遗址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园林,除了带给你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常常会使你蹙眉凝思,回味2000多年来这里曾经的风云变幻,探寻青枝绿叶间、锦绣繁花中透出的缕缕历史云烟。

“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著名的夏商征战即发生在这里。西周初年,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召公管辖,“陕”以西由周公管辖,“陕西”便由此而得名。作为县治,陕县最早设置于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据民国《陕州志》记载,陕州城初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当时的陕州城周围13里120步,东南城脚下,有16.7米深的壕沟,西、北两面,最深崖高33米以上。

陕州城北濒黄河,南依青龙涧,东指崤陵,西望函谷,不仅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商贸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特殊的军事和地理位置,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陕州城的建设,北魏、西晋、南北朝时期,陕州城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补和加固。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他对陕州城的兴建尤为重视。在他的诏令下,除将东、南两面城墙增高外,又加固增添了东、西、南、北四处城门的二道门,使城廓更加坚固。公元637年,唐太宗东巡,遣武将邱行恭在陕州城西南3里黄河上营造浮桥一座,叫作太阳桥,此桥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因黄河水涨而冲毁。不过太阳桥的名号还是被保留下来,后来在此开设的渡口叫太阳渡。

明王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陕州城设置“瑞王府”并封了朱姓王爷。朱元璋诏令重新把四处城门进行了扩建,给东、西、南、北城门正式命名为“宣威门”“政平门”“迎恩门”和“宣化门” 公元1555年,陕州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城墙、城楼、城内建筑均遭到严重破坏。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与清兵在陕州城展开过两次大的战斗,使城墙楼阁严重损坏,康熙十八年和雍正七年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整修。

公元1815年,陕州又经历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使陕州城东、南两面城墙坍塌大半。

清光绪十三年,河陕汝道道台徐铁珊带领民众,在南门外修筑了一条长56丈的护城拦河大堤和青石砌垒的护城大坡,又在东、西、南三面用大蓝砖、灰浆砌垒筑起了整齐坚固的砖城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抵御日军进犯,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当局动员民众拆扒陕州城墙。从1938年9月开始,不到60天时间,高大的城廓、几千万块大砖很快被拆光,致使延续了2000多年的陕州城廓三面光秃、颓败不堪。

1957年,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兴建,陕州城被划入水库淹没区,居民搬迁,城内建筑陆续被拆除。 1985年开始,三门峡市在古陕州城遗址上兴建了陕州风景区。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朋友来到古城北门一座新建的凉亭。站在亭上,沐着夏日的清风,眼望烟云迷蒙的黄河,聆听着此起彼伏的虫声蛙鸣,和朋友一起聊着陕州城的世事沧桑,实在是一种很不错的访古思幽之意境。

从亭上向东望去,我细细寻找着曾经在城墙上流淌了1300多年的广济渠。

广济渠宽仅一尺,而长则有30多里,宛如一条金链,镶嵌在丘陵的腰际,因此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线渠。

据载,早在公元618年,也就是唐朝武德元年,陕州刺史长孙操发动群众,利用简陋的工具,凑集一些普通的材料,筹建了工程浩大的金线渠。

金线渠从现在的湖滨区交口乡交口村起,引青龙涧河之水由东向西蜿蜒,串起野鹿、斜桥、横渠、师家



1




渠、刘家渠、梁家渠等村庄,从上官村的西头折向北行,穿过水牛坡,沿着龙脊般的土埝,冲出凸出城墙3米高的水楼洞注入城头,顺着东城墙向北,再延北城墙往西,在北城墙的尽头跌下城垣,钻进州府衙门后花园的大水池,然后兵分三路,一路流入孔庙的莲花池,一路流向南北大街的通道,另一路流过羊角山脚下的马辕巷。最后,流遍全城大街小巷的三条渠水汇合在南城墙脚下,汇入青龙涧河。

金线渠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多次修补、加固,直至民国初年,仍在城头淙淙流淌。

金线渠是古陕州城之一绝,它滋养了古城千余年,如今,它在形态上已不存在,但陕州人却永远不会忘记它,师家渠、刘家渠、梁家渠,这些三门峡近郊以“渠”命名的村落,都是对它最好的纪念。 如果说金线渠是陕州城的神经、脉络,那么南城门外的南泉就可以称得上是陕州城的命脉了。 南泉本是一对泉眼,东西并列,紧紧相连,被称作“姊妹泉”。据说,靠西的那眼泉水浑浊、味咸,无法饮用,靠东的泉水却分外甘洌清甜。东泉的水十分神奇,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任多少人汲取,泉水总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长夜不汲,它也不会横溢流出。冬天越冷,泉水越温,夏天越热,泉水越凉。曾在陕州城生活过的老人们提起南泉,都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相传在公元1815年9月22日下午,东泉突然冒出三股水柱。水柱高达五六米,喷洒飞溅,四处飘散,冲上天的水雾散发出一股异香。前来挑水的人无法接近,只有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奇景,半个时辰后才恢复平静。第二天夜里,陕州发生强烈地震,房倒屋塌,伤亡无数。现在想来,南泉的反常是地震的前兆,而当时的人们却浑然无知。

按照老陕州地图上的标注,南泉应在南城门外几百米处。南城门就是现在陕州风景区桃林双塔的位置,那么南泉应是淹没在人工湖之下了。

“三山并鼓楼,宝塔镇中州。

这两句诗基本概括了陕州古城的主要景致。三山指的是羊角山、凤凰山和土地山。鼓楼就是谯楼,也就是现在的钟鼓楼所在地。宝塔当然是指宝轮寺塔了。

我拜访过的几位老人都说,城内名胜,当首推羊角山。羊角山位于古城西北角,是利用原有地势经人工堆砌而成的一条弯曲如羊角的山岭,宽仅五尺,高数十丈。有诗云:“独角悬空黄河中,疑是三峡飞来峰。仰首苍松三千丈,俯视惊涛泻九州。”足见其当年的英姿神韵。

听老人们说,上羊角山的路是用砖铺的小径,一直通到山巅。小径两边是半人高的灰砖花墙,墙上摆着各色盆花,西面削直的崖壁上长满各类杂树藤蔓。山顶建有吕祖庙。庙宇小巧玲珑,院内松柏参天,异花覆地。

羊角山临黄河一侧,建一亭轩。老人们说,凭轩四望,西面是滔滔黄河自天际而来,北面是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南望是鳞次栉比、屋舍俨然的陕州街景,俯视东北方向,还有金光闪闪的万锦滩。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门峡库区水位上升,羊角山坍塌无存。

说到陕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应首推宝轮寺塔。现在的陕州城遗址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也只有宝轮寺塔和石牌坊了。 据《陕州志》载:“宝轮寺建于唐代,宝轮寺塔建于金代。”宝轮寺塔高26.5米,共13层,由下到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的第一层南壁上镶嵌有一块长形石碑,上刻“三圣舍利宝塔”及“大定十六年”字样。“大定”是金世宗年号,大定十六年即公元1176年。宝轮寺塔的建造融会了唐代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特点,秀丽俊俏,雄伟壮观。塔的翼角悬挂有52个铃铛,风吹铃响,如古琴铮鸣。站在塔前,以两石相击,或合手击掌,能听到如蛤蟆“咯哇、咯哇”的回声,故又名“蛤蟆塔”。它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站在宝轮寺塔下,仰望它线条流畅的四方锥体塔身,不禁慨叹。这座砖塔代表着当时我国佛塔建筑的最高水平。从建成至今,它已经历过大小16次地震和无数战乱,如今仍然巍峨屹立在陕州风景区内,向人们述说着陕州城曾经的辉煌。

石牌坊位于陕州城东大街。关于这座牌坊,一说是“节孝牌坊”,还有一说则被赋予了极不光彩的因素。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富豪承担了修复大地震中被毁城廓的任务。他与官方勾结贪污大批款项的丑事被百姓

2




揭露并诉诸公堂。这位富豪用重金贿赂州府的当权者,使这桩贪赃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富豪为报答知州的袒护,不惜耗资几千两白银,雇请能工巧匠,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修建了这座为官老爷歌功颂德的过街牌坊。不久,贪赃枉法的知州被朝廷查办。陕州城的百姓砸碎了牌坊两面“恩翰三锡”的大字和牌坊上的神像。堂而皇之的牌坊变得“满身疮疤,遍体鳞伤”,成为古城东街矗立的一根“耻辱柱”

如今,这座建筑形态高大威武、石刻造像精美绝伦的石牌坊,犹兀自默然矗立在陕州风景区内,一任风吹雨打,任由后人评说。

钟鼓楼又名谯楼,始建于唐代。楼高19米,宽37米,是古代进行瞭望、报时和报警的专用建筑。楼下是一条长达18米的拱洞,朝南的洞口两边有一副对联:“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它高度概括了陕州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自然风貌。洞顶有45根粗大的方木横排,洞内两边有19根圆柱顶着横木。这19根圆柱,曾代表“河陕汝道”19个属县。这19个属县是:河南府10县,包括新、渑、宜、永、嵩、洛、偃、巩、孟、登;陕州4县,包括陕、灵、阌、卢;汝州5县,包括汝、鲁、宝、郏、伊。洞顶的横木上挂着七八个小木笼,笼内或装靴或装帽,据说是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代表老百姓对官员的褒贬评价。这倒不失对官员为官一任是否清廉进行公示的好做法。

登上钟鼓楼,可看到高大宽敞的廊道和古色古香的扇格,东西两面墙上镶贴着十几块薄石碑,上面刻有历代名人书法家的手迹,并记有每个时代修葺楼洞的人物铭传。相传在靠北的正墙上,原有一块较大的石刻,是武则天于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东赴洛阳路过陕州时留下的墨迹。可惜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侵华日军占据陕州城时被毁,内容也无据可考。

一场痛痛快快的夏雨,把陕州风景区的一切都洗得清清爽爽,空气变得异常清新甜美。

我沿着洱湖堤岸缓缓走着,堤岸上晶莹碧翠的柳条不时拂过我的脸颊,凉凉地直达肺腑。洱湖上一群洁白的水鸟在叽叽喳喳地觅食、嬉戏,看上去安闲自在,湖对岸陕州古城遗址上那一大片深深浅浅的绿色簇拥着、堆挤着,十分养眼。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我最近了解了那么多的陕州旧事,我应该为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想到了一个词:湮灭。

延续了2000多年的陕州古城的的确确湮灭了。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全国2000多个古县城,至今还完整保持古城风貌的不到四五个。而这些古城因为稀缺,正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在“申遗”成功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成几何倍增长,逐渐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风景区。一位曾经生活在陕州古城的老人这样说,上世纪60年代时陕州古城的街道、房屋还保存完好,如果那时候加以保护,今天的陕州古城没准也会和平遥古城一样,每天热热闹闹地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宾客。

陕州古城湮灭了,与此同时,三门峡大坝以雄伟的姿态矗立起新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丰碑。因大坝的兴建,古陕州的土地上诞生了三门峡这座新型工业城市。这是历史进步使然。任何一种进步必然伴随着毁损和消亡,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人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是如何减少这种对历史古迹的毁损。

令人欣慰的是,三门峡市非常重视对陕州古城遗址的保护。1985年以来,我市以植树造景为主,严格控制非景点性建设,并且重点恢复了部分文化遗址,使人们在欣赏风景区迷人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凭吊古城遗迹,抒发怀远思古之悠情。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3d39dba0116c175e0e48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