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赏析选择题

2023-05-07 06:0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过零丁洋 赏析选择题》,欢迎阅读!
零丁洋,选择题,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了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 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诗歌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4.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7.选出对《过零丁洋》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B“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


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

8.选出对《过零丁洋》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了个任何人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前半句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后半句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C、“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前三联书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9.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D.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0.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全诗的构思看,前六句从自身到国家,又从国事到自身,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B.“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C.颔联以拟人的方式具体表现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

D.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4f1df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