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新诗

2022-12-19 12:2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新诗》,欢迎阅读!
现当代,新诗,中国,年代,文学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

教学要点:

1 七月诗派 2 九叶诗派

3 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



第一节 概述

一、同声歌唱 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但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2)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车传》等。

三、校园诗人 战争中的精神家园。在西南联大,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特聘的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诗人燕卜荪,加上周围热情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讨论诗、写诗,眼光开放,与当代世界诗潮交流。在诗创作上达到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既有个体性,又有普遍、超越的生命体验。 代表:老诗人冯至《十四行集》,有东方哲学底蕴,将形而上的东西进行形象的表现,将外来诗体运用自如。对其学生穆旦等影响深刻。 四、九叶诗派

1、概况

1981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中国新诗》等刊物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艺术主张:

“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 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 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2、穆旦的诗歌创作 1、穆旦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有诗集《探险队》《旗》和《穆旦诗集》等。他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冀,在他的诗作中交错出现。前者如《诗八首》《隐显》等,后者如《在寒冷的腊月的冬里》《赞美》等。这二者的交织,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 2、其他诗人也各擅胜场。

第二节 艾青

一、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幼年曾由贫苦农村妇女大叶荷养大。早在19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诗坛。在艺术学校学过绘画,赴巴黎勤工俭学三年,扩展了视野,接触了各类文学艺术流派。回国后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被捕,狱中开始作诗。

经历:抗日、辗转、流亡、乡村——延安,创作、鲁艺任教——进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6右派,去东北兵团劳动——新时期,《归来的歌》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起点上就与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血肉般的联系,坚持“我的姿态”、唱出“我的歌”,有独立意志和自我意识。早期诗歌便显出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这也是中国新诗经二十年发展出现的历史趋向。

进入抗战时期,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可概括为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转为“吹号角”(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发表后,标示着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诗人终于出现了。

艾青的贡献和地位在于完成了新诗不同倾向(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亦即他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并扬弃了其“幼稚的叫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522406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