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2022-04-02 07: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欢迎阅读!
儿童诗,儿歌,指导,阅读

第三节 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与联系

儿歌与儿童诗合称为儿童诗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歌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间童谣为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和比较定型的表现形式。除去我国历代诗歌中涌现出来的适合儿童阅

读、为儿童所喜爱的诗作,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儿童诗主要是自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自由体新诗发展而来,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自由和美的韵律表现着儿童生活和儿童情趣。儿童诗从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又从儿歌中借鉴了表现手法,利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开拓出了新的意境和审美空间。

儿歌的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则比较注重炼字,更追求意象的选择和在明白清新的语言中营造意境;儿歌注重合口押韵,语音层的音乐性非常鲜明,可诵可唱,琅琅上口,儿童诗语音层形式较为自由,音乐美与诗意美相互交融;儿歌表现出亲切、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优雅;儿歌适宜于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功能,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使小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

无论是儿歌还是儿童诗,都能放飞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想像和天性,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儿童在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融合于作品,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得到感悟与启发。同时,儿童在阅读、写作诗歌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细腻的内心体验习惯和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有助于语文学习。从人类学、儿童心理学文学等角度来看,儿童诗歌都能使儿童受益无穷。

儿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指的是小读者对儿歌、儿童诗的感知、体味和习得。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是儿童文学欣赏和学习的关键。一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作品表面的趣味,而不一定能理解作品的深层涵义,这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并不只是对作品中个别的句、形、音、义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儿童分析思考的能力。譬如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结构的安排如何?用何种方式表达优、缺点何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儿童培养其提问、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儿童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无疑也能强化儿童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阅读欣赏儿歌的一般方法

欣赏儿歌,首先要注意儿歌怎样从日常生活出发,把要说明的事物通俗化、表述得简洁明白。如金近的《桃花》和纪凯的《小虾米》:

桃花,桃花,/张开嘴巴,/只会笑,/不说话,/红红的嘴巴,/像个小娃娃。 小虾米,被窝猫,/爱睡懒觉不做操,/驼了背,弯了腰,/你说糟糕不糟糕。 这两首儿歌,前者把桃花比作有着红红嘴巴的笑嘻嘻的小娃娃,桃花和小娃娃的形象互相映衬,两者是那么娇美可爱。后者以小虾米喻爱睡懒觉的孩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猫”在被窝里的情态与弯着的小虾米一样的特点,极具讽喻效果,不失幽默风趣。学生阅读时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生活中事物的共同之处加以比照、联系,常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质。

其次,把握儿歌句式短小、节奏明快、追求口语化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易记易懂,有着欢快的情绪基调和游戏性质。例如儿歌中孩子们乐于传唱的颠倒歌,


以诙谐、幽默、夸张为基本调子,有意地渲染有悖常理的奇怪现象或荒诞内容,造成奇特的反讽效果。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可使儿童在笑声中辨识真假,到启发感悟,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知: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拣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又如儿歌中的问答歌、数数歌等等,都需动脑、动口、动手,因而常常配合游戏进行,与游戏互补。

最后,朗读是领略、欣赏儿歌之美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和学生一起有表情地朗读,是儿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阅读欣赏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优秀的儿童诗歌都在形象、意蕴、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体现出审美价值,成为儿童理想的阅读、鉴赏对象。教师可以通过领悟情感、再现意境、揣摩语言、探究写法等方法,在阅读欣赏儿童诗时,让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陶冶性灵,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首先,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就其抒发情感的外在表现而言,它接近音乐和舞蹈,声韵和节奏是它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而体会声韵节奏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诵。反复朗诵,可深入体会其情感倾向。例如芬兰诗人伊迪丝·索德格朗的《星星》就是以一种舒缓、轻柔的节奏托出作品安宁静谧的意境,表达了儿童的美好的想像和情思: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在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其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再现意境。由于诗歌语言十分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有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欣赏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建构出意象间或意象后面略去、隐去的内容,而这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感受、领悟诗意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诗歌的意境也就展现出来了。英国诗人泰勒的那首著名的《小星星》,自问世以来,一直为儿童传唱。它把儿童的视线引向了高远的星空,在儿童眼前展开了一个永恒的精神空间:“当炽热的太阳沉落西方,/芳草也披上夜霜的衣裳,/天庭之上有你的星光,/一闪一闪晶晶亮。/暗夜中迷茫的行人,/感谢你遥遥的微光;/假如你不曾闪现光芒,/他怎么能够辨别方向。”诗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赞美着星星的神秘、顽皮,它超自然的神力强烈地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仰慕、感恩的情感萦绕在其中,星光已成为神奇、希望与恒心的象征。细加体会,可以使孩子们沉浸在作品构筑的梦幻与圣洁的意境之中,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想像空间。

诗歌作者为了创造意境,往往采用适宜的艺术表现方法。因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其内容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诗的形式之美。例如张晓风的诗《打翻了》: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凤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这首诗利用孩子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个“打翻了”的极平常的“事件”,用妙不可言的想像与联想,串起了一连串耐琢磨的“意”,营造了一连串有趣味的“境”。它借助通感的手法,达到各种感觉的互相流通和补充。阅读它,孩子们必然会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奇的形象,得奇异的美感。


此外,还可以揣摩“诗眼”,品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诗人在创作中,常在字词的锤炼上见功力,那些用得灵动、贴切、有张力的关键性词语,我们称为“诗眼”。对这些点睛之笔的咀嚼品味,可使我们加深理解,获得诗歌独有的美感。林良先生有一首小诗《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分明是对于友情与关爱的渴求与呼唤,却以浅白的语言淡淡勾勒,绘制出一幅清淡疏雅的水墨图,创造出一种冲淡的诗画境界。这里“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极单纯的意象“蘑菇”、“青蛙”、“雨”、“亭子”衬托下,更表现出寂寥、悠远的神韵。 与儿歌一样,朗读也是儿童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0f14cda1c7aa00b52acb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