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兄道弟,一种,社会]称兄道弟――一种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2022-12-13 21:2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称兄道弟,一种,社会]称兄道弟――一种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欢迎阅读!
称兄道弟,社会,社会学,现象,分析

称兄道弟一一一种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先对论述对象进行界定。本文所论及的兄弟并不指具有血缘关系 的因年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长幼之序,而是指在社会交往关系中交往个体因某种需要而相 互(或单方面)做出的一种身份次序的安排或称呼。这种安排或称呼一般地也遵循年龄原 则,但是某个个体与另外的交往个体并不因为年龄的不同就自然形成“兄”或者“弟”的 关系,而必须经过某种仪式或认同,方可在交往双方当中产生。称兄道弟,这种说法的本 身实际上也隐含了上述意思一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用“称兄道弟”这儿个字去描述两 位亲兄弟的交往方式的。

界定了论述对象之后,笔者所要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对称兄道弟这种社会现象的描述。 说称兄道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里并不存在夸张的意味。在中国,从村头的混混无赖到街 头的流氓阿飞,从黑道上的帮派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群体其至组织,从相互熟悉到路上 的偶遇,都可以听到“老大”、“老三”或“老兄”、“老弟”这样的称呼。另外我们从 各种文化载体上也可以觉察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首先要提到的便是我国的两部古典小 说一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前者的桃园三结义,后者的一白单八梁山好汉,在我 国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而且一经提起,莫不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的。其次便是当代多如牛 毛的武侠小说以及现今根据这些武侠小说改编的充斥电视荧屏的古装戏,很多人如痴如醉 地欣赏着这些“成年人的童话”中的侠义英豪、江湖义气,儿乎就要拉上儿个拜把子兄弟 去所谓的“江湖”上行侠仗义了。再从各种现代影视片上看,内地的、港台的,均有大量 片子涉及到了称兄道弟这种现象,其中以港匪片为其。外国的警匪片笔者也看了不少,却 极少听到过黑帮成员之间称兄道弟。如果让一位英文翻译把这种称呼准确传神地译成英文, 可能会难倒他的。

笔者认为以上的描述已经足够地说明“称兄道弟”这种社会现象在中国的普遍性和有研究 的价值了。但是,描述性说明是肤浅的,他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下面是笔者 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

为什么中国人在一个接触较为密切、频繁的交往圈子里喜欢称兄道弟?为什么中国人认为 “兄弟”是比朋友更密切的更容易接受和认可的一种交往对象?笔者认为必须从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性、社会结构特征中寻找。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自古以来一直以农业为本,以其他各业为末,重农抑末在中国实行了 儿千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在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必 然导致人们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的缺乏,导致人们自我封闭和安土重迁。这种生产、生活 方式和山之产生的人的特性,为统领中国儿千年的儒家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诞生、发展提供 了可能。其中,笔者认为家族文化处于更基本的地位,因为以儒家为首的一系列处世观念、 宗法制度、政治纲领、政治体制等均为家族文化的反映、抽象和转化。家族文化这种文化 模式在中国经过儿千年的发展、巩固,已经牢牢地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本性之中。一部中 国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家族史。正因为“家”在中国具有普适性,所以中国人小到日常生 活交往,大到治理一个机构、一个地区其至一个国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与“家” 有关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到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了: 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家族文化导致了称兄道弟在中 国的盛行。进一步,称兄道弟这种现象是与家族文化模式系统中哪一个环节发生联系呢? 这是笔者所要论述的第三个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模式是山父母(夫妻)和子女(兄弟姐妹)构成的。此模式 已可反映我国社会的基本交往结构。社会中的上下级关系、前后辈关系便是模式中的父母 与子女的关系;社会中的同事、朋友等关系便是模式中夫妻、兄弟姐妹的关系了。由此可 见,称兄道弟正是家庭中兄弟姐妹等横向联系在社会上的延伸。《论语?为政》中写道:

“孝乎惟乎,友于兄弟”:贾谊也在《道术》中说:“兄敬爱弟谓之友” O这可以在某种 程度上表明,朋友之交不过是兄弟关系的延伸而已。然而,仅仅是如此而已吗?恐怕未必, 这里面应该还有文章。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这个词来描述中国人的交往模式,并指出这 种格局是一种以家庭中的自我为圆心的同心圆交往格局。一个人的交往对象首先是家庭成 员,然后是家族成员,然后才是社会其他成员。这种过程,这种差序,使得中国人在交往 中很容易找到自己行为态度的标准:对哪些人热情,对哪些人冷淡;对哪些人敬畏,对哪 些人不屑。细细想想中国人的日常交往,觉得费老这个发现其为了不起,它简直说到中国 人的骨子里去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熟人,对属于他那圈子里面的人是 充满热情;对于陌生人,对于与他们无关的人,则表现出一种漠然甚至讨厌的态度。笔者 曾多次在邮局碰到这种情况:一位值班小姐正在面无表情,话语冰冷地为我办理业务,同 时还时不时与同事说儿句。但她回过头与同事说话时的神态却截然不同:有笑容,有热情; 言毕,重新面对我时,乂恢复到了冷若冰霜的样子。我不得不为她脸上肌肉功能的健全而 惊叹。中国人在交往中出现的这种差序状态是家族文化的反映,称兄道弟,也正是一种 差序交往方式,它与邮局里那位小姐的行为模式有着某种共同之处。 中国人交友比较慎重,也往往喜欢区分一般朋友和密友。一个交往个体,当他在交往中觉 得他所处的一个交往圈子比较密切,比较牢固时,他往往有一种以兄弟相称的冲动,并且 坚信,这种称呼将会极大地促进个体之间的感情。因为这种方式会使得他们获得这样一种 感受:本圈子中的成员之间是比一般交往朋友更为密切的,而且,成员之间位置的排定亦 有利于成员的日常交往行为一一他们觉得按照这种排定的位置交往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中我们可以看出,称兄道弟无论对于整个朋友群体来说还是对于互称兄弟的成员内部来说, 都是一种差序交往方式。

不过,当笔者进一步对称兄道弟这种差序交往方式进行思考时,觉得这种差序与费老所指 的差序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区别。费老提岀的差序格局是一种同心圆扩展模式,他是从交往 对象对于交往主体的亲疏远近程度的不同所以造成了交往上的差别这个角度上来说的。 国人的交往行为、维方式,中国的社会格局的确像费老所提出的同心圆扩展式的差序模 式。而在称兄道弟这种现象上面,笔者以为它不但反映了一种同心圆差序模式,而且更反 映了一种阶梯形的差序模式。 阶梯形差序模式与同心圆差序模式并不矛盾,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是差 序格局。同心圆差序模式反映了交往主体的交往发展方式以及山此带来的态度改变,它描 述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的关系……像 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岀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乡土中国〉,27页); 而阶梯形差序模式反映的是交往个体在交往中的地位差别以及山此形成的态度差别,它描 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交往主体就像一段阶梯中的一级台阶,无论他处在怎样的交往模式 中,他均可以找到比他高的台阶和比他低的台阶一一即使只是在自己的意识观念当中一一 然后他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对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9fa0e6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